缩略图

双高建设背景高职体育育人模式实践探索研究

作者

谢东伟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510520

引言:

高职体育“双高”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随着“双高”项目的高质量发展而实现转型,更加关注和重视高职生的身体、文化和精神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育,而在此方面的高职体育教学依旧存在“双高”人才培养模式不适于高职体育教学的方法以及内容、高职学生缺乏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笔者在高职体育“双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下做了进一步的探究,旨在努力培养适合新时代高职体育教学的人才。

1. 高职体育育人模式的概述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体育被赋予了更高的历史使命,除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更要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是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主阵地。体育发展的历史过程,见证了从体质形态向精神品质的提升阶段,高职体育正处在这种转化和过渡阶段 [1],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体育育人的过程赋予人文底蕴,是时代使命所迫,更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丰富学生精神家园的必然选择。

2.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2.1 体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适应性问题

我国高职体育课程的内容并没有很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教学的方式大多采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体育课程开设的多样化不够,缺乏利用各种现代技术以及学生个人的兴趣点,没有充分考虑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学中较为苍白无力。体育课堂教学的互动和反馈机制不健全,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调动,也未充分展现出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2]。

2.2 学生参与度体育精神培养的不足

高职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欠缺,体育精神停留在对概念的认识层面,难以内化和坚持并践行;体育课没能充分地调动大学生的体育内驱力,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3]。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未加强系统的精神引领,体育精神难以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紧密结合,这直接阻碍了体育育人方面的长期发展。

3. 双高背景下高职体育育人模式的探索实践

3.1 高职高专体育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路径探析

“双高”建设要求下,高职体育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内化于心。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的特色,引入武术、太极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加深学生的传统文化认识,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我校公共体育课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课程的差别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挖掘思政元素的着力点,将课程“礼”“和”“韧”贯穿在运动锻炼与运动竞赛中;我校思政课教师与新成立体育健康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教师正保持密切合作,为了更好的“双高”建设,识别和挖掘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在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和能力的同时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矿专家”思政课教师的指引和帮助,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集体谈论课、召开专题研讨、合作撰写论文和申报课题等;加强顶层设计,做到多门课程相互配合,实现思政元素的系统性挖掘,让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4]。利用网络教学等方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创新,将正确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3.2 数字化赋能高职体育教学提升文化传承实效

现代职业体育教学更加重视信息技术与体育的相互结合,数字化技术为传统体育教学文化传承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体育项目中融合的动作捕捉、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站运用为技术和文化项目的展示带来了信息化精准和系统讲解。数字化教学的灵活程度破除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增加了趣味互动程度,我校通过实践认为数字平台化整合了多种资源,基金项目基于数字化教学建设推进体育传统项目化、数字化教学的进步,是职业教育文化在课程之中得到发扬和提高,数字化赋能帮助学生加深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实现了文化素养水平的综合提高[5]。信息技术与体育的相互结合,实现“双高”体育的课程建设。

3.3 提升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文化素养助力“双高”建设

体育教师是文化体育融合教学生力军。项目注重系统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与能力,进行培训学习和专家指导备课,提升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创新能力。个别体育教师缺少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少有教学创新能力,降低了文化体育的教学效果。基金项目建立体育教师提升机制,促进数字化教学的技能、文化体育传递方法的应用,在文化体育教学方面把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考核,激发教师“双高”建设的动力 [6]。这样提升了教学的专业性和文化内涵,有利于打造高水平的体育教学团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体育教学的长效发展。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体育育人工作必然面临“双高”建设的冲击与考验,当然也迎来了机遇,必将能够更好地联合传统,借助互联网技术并加强对教师的培育,在以后的体育育人工作与教学中进一步创新突破,切实提高体育课的育人效果,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华丽 . 双高建设背景下中医药文化育人价值挖掘和实践探索 [J]. 中州大学学报 ,2024,41(1):123-128.

[2] 沈红 , 李波 , 方蜀翔 , 等 . 双高建设背景下”岗 - 课 - 训 - 赛”育人模式的建设研究 [J]. 时代人物 ,2024(33):0078-0080.

[3] 李瑞强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新商科专业协同育人研究 [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23(1):103-105.

[4] 毛洪霞 , 张敏 , 华蕾 .”双高”建设背景下双元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J]. 智库时代 ,2023(9):65-68.

[5] 胡淼 , 杨薪正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机制研究 [J]. 世纪桥 ,2025(1):37-39.

[6] 袁进峰 .”双高”建设背景下新能源专业群开展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山西青年 ,2023(7):157-159.

基金来源:广东教育学会 2024 年度科研课题“校园体育文化实践创新研究”(编号:GDES14659);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4 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双高体育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 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GGJG2024B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