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作者

尹修园

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贯溪小学

前言

学习动机是推进学生形成学习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可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青春萌动期,自我意识更强烈,更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想在这一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关注学校教育,也应关注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为家庭氛围、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教育行为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而通过构建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模式,能对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带来积极作用。

一、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良性影响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氛围,而家庭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因此也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情感温暖型家庭中,父母的倾听与理解可以给予学生良好的情感支持。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的核心是引导而非强硬的命令,父母会耐心地与学生沟通,找到适合其成长的学习方法,助力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明白学习是掌握知识,是自我成长,提高其内驱力 [1]。此外,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更关注隐性教育力量。父母的行为会对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父母在家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可让学生意识到家庭是“共同成长的港湾”“学习是成长的媒介”,即可通过家长的隐性示范,让学生自然形成更稳定的学习动机。

二、营造情感温暖型家庭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创设积极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展开情感交流与传递信息的实际状态。良好的家庭氛围可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促使学生敞开心扉,提出自己的疑惑,进而在父母的引导与帮助下打开思维,形成更高效的信息反馈,让学生拾取学习信心。在支持、信任、放松的家庭氛围中,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保护学生学习动机的目标。例如,民主的家庭氛围可以削弱“大家长”角色属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可以畅所欲言。如,家长应注意自己与孩子沟通时的语气,尤其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应语气温和、面容和蔼,以引导的方式,让孩子探索出答案,体现其在家中的主体地位,此时自然可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家长应用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以肯定、鼓励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体验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问敢答的能力。

(二)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是“互相成长”的两个主体,但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子女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变成“人与人的关系”,导致一些学生无法得到家庭的支持,变得更消极。面对这一情况,应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学生在家庭中乐于接受教育,有利于其形成积极学习动机 [2]。例如,父母应建立平等观念。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母给予的“情感胁迫”易导致学生压力倍增,失去创新的能力。为此,在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下,父母应给予学生更宽松的成长空间,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不断尝试,并允许其犯错。同时,家长也应淡化“先生”思想,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改变孩子被动学习的状况,鼓励大胆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进而在学生成长中,由父母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共同探索中一起发展,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

(三)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

在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下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应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很多家长喜欢在学生考试后,通过分析试卷等方式归纳学生的“问题”,或是让学生自己归纳。这种方式本意是让学生了解不足并进行反思改正,但很多家长只进行了“问责”,并没有做好引导,导致学生常以消极的态度评价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最终影响其学习动机。为此,家长应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积极的自我认知[3]。例如,家长应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的真正原因,从而帮助其正视自我,消化其不好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家长应做到在表扬时重点肯定其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夸聪明,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是自己付出的努力,形成正确认知。在归纳错误时则需要把握尺度,既要让孩子明确自己有哪些不足,也不能过度批评使其形成学习无力感。通过正确的引导,在长期坚持与努力下,自然可在良好心态的帮助下,确保学生始终有稳定的学习动力。

总结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为了让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家庭的关怀与教育的快乐,应在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下,确保家长形成正确育儿观念,树立家庭成员平等观,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使其敢于探索、表达,能充分信任自己的力量,在坚持与努力下,始终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 肖得心 .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减退的原因及辅导策略 [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3(02):166-167.

[2] 刘妍 .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J]. 现代交际 ,2019,(24):135-136.

[3] 张敬培 . 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家庭教育关系的研究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26(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