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境”再现的实施策略
马娜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第一中学
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古人情感与精神追求。但传统教学中,教师多聚焦释词译句、灌输背景,再让学生机械背诵,导致学生虽能记诵诗句,却难感知意境、共情情感,形成“时空隔阂”。“情”“境”再现以“境”为载体、以“情”为内核:“境”指古诗词中的场景与背景,“情”指作者的情感与追求,二者相辅相成。教师需通过科学策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境”的温度,在共鸣中领会“情”的深度,切实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一、“情”“境”再现的核心内涵
“情”“境”再现需明确二者关联与定位:
“境”的维度:含“文本情境”与“体验情境”。“文本情境”是诗词描绘的场景(如《望岳》中泰山之景)与创作背景(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安史之乱);“体验情境”是教师结合学生认知构建的可感知场景,是连接文本与学生经验的桥梁。
“情”的维度:含“作者之情”与“学生之情”。“作者之情”是创作时的情感(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壮志);“学生之情”是学生在情境中的体验(如代入杜甫的悲悯)。二者以“境”为中介共鸣,学生先产生个人情感,再迁移至文本,最终共情作者。
简言之,“情”“境”再现核心是“以境载情、以情促境”,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情感,达成“读诗、见景、感情、悟志”的目标。
二、“情”“境”再现的实施策略
(一)关联生活实际,搭建“情”“境”桥梁
初中生认知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将诗词情境与学生熟悉场景关联,可消除“时空隔阂”,引发情感共鸣。教师需挖掘诗词中与现代生活相通的“情感触点”,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迁移情感。
如部编版七年级《游山西村》教学,诗中“山重水复”的迷茫与“柳暗花明”的惊喜,与学生“困境突围”体验契合。教学可设计:
生活导入:提问学生是否有“计划受阻”经历(如景区游玩缺水寻不到商店),引导分享“沮丧—焦虑—惊喜”的情绪变化,激活经验。
文本关联:展示乡村山路图,讲解陆游“罢官归乡、前路迷茫”背景,让学生将生活体验与“山重水复疑无路”对应,理解“疑无路”既是山路曲折,也是人生困惑。
情感深化:追问“陆游见‘柳暗花明’的惊喜,仅因看到村庄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困境解决”的成就感,体会陆游重拾希望的心境,理解诗句哲理。
(二)开展角色体验,激活“情”“境”共鸣
诗词之“境”与作者身份、处境相关,让学生以“角色”进入情境,可打破“古今壁垒”,深化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教师需提供“角色支架”,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感受作者情感与追求。
如部编版八年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杜甫“自身凄苦却忧国忧民”的情怀难凭讲解共情,可设计:
背景铺垫: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后残破景象,讲解杜甫“晚年漂泊”处境,明确角色任务——“你是杜甫,深秋茅屋被风吹破,孩子哭闹、大雨滂沱,你会想什么?”
情境模拟:播放“秋风呼啸”音效,展示“儿童抢茅草”连环画,
让学生闭眼想象困境,说出“愤怒—无奈—悲凉”的心情,体会诗句中的凄苦。
情感探究:提问“为何困境中你会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引导学生结合角色,对比个人想法,理解杜甫心系百姓的家国情怀。
(三)借助视听媒介,渲染“情”“境”氛围
诗词意境含蓄,需借助图像、音乐等视听媒介,将抽象意境转化为具象画面,通过感官刺激营造沉浸式情境,让学生感受“境”的美感与“情”的浓度。
如部编版七年级《望岳》教学,需强化泰山的雄浑与杜甫的壮志:
图像构境:展示泰山实景图(如旭日东升、云雾缭绕),标注诗句对应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泰山的广阔巍峨。
音乐衬情:播放豪迈古琴曲,引导学生朗读时注意“会当凌绝顶”的节奏,体会登山的豪迈。
视听融合:播放“泰山日出”视频(配古琴曲),让学生闭眼想象后描述感受,领会杜甫青年建功的壮志。
(四)运用语言描述,勾勒“情”“境”画面
语言是情境构建的核心工具,教师需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诗词关键词转化为细节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情境,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同时注意语言节奏与基调。
如部编版九年级《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需凸显词的豪放:
细节描景:用有力语调描述“清晨密州城外,你左手牵黄狗、右手托苍鹰,戴锦帽、穿貂衣,随从马蹄声踏破山林”,让“出猎之境”具象化。
情感引导:提问“百姓围观时,你‘亲射虎’仅为打猎吗?”引导学生从语言中体会苏轼渴望建功的壮志。
语言升华:激昂朗读“会挽雕弓如满月”,描述“你举弓望西北,想射杀侵扰边境的敌人”,让学生感受苏轼的报国赤诚。
三、实践反思
“情”“境”再现需避免三大误区:
避免“情境大于文本”:情境是工具,不可过度追求视听效果而忽略诗句品读与情感挖掘,需围绕文本重点构建情境。
避免“情感强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可用“标准答案”束缚学生,应引导学生结合经验生成个性化理解。
避免“忽视诵读”:诗词情与境蕴含在韵律中,需将情境与诵读结合,通过语调变化实现“读中悟情”。
结语
“情”“境”再现是连接诗词与学生心灵的桥梁,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关联生活、开展角色体验、借助视听、运用语言描述等方法让学生“见景、感情、悟志”,深化对诗词的理解,传承文化精神,切实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鑫彤 .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探究 [J]. 好家长 ,2024,(92):93-94.
[2] 罗心怡. 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 文学教育( 上),2022,(06):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