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视域下全方位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吴晓峰

常熟市梅李中学

引言

“立德树人”明确教育价值导向,以德育为根本,培养有正确价值观、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转折期,面临学业、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等挑战,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个别辅导,难满足“立德树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此视域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需突破单一模式,从“育分”转向“育人”,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价值观引领、情感培育、行为塑造,助学生树积极心态、增心理韧性,为终身发展奠基。探索全方位开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课程为载体,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渗透融合

课程是教育的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内容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和专题课程中,能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提升心理素养,在价值引领中健全人格。

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反思,帮助学生澄清自我认知、明确价值取向,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目标转化为内在需求。如心理健康课程“情绪管理”主题,既教调节方法,更引导思考“如何以积极情绪面对挫折”,将“坚韧品格”德育要求融入其中,让学生理解“情绪可控性”的同时,树立直面困难的态度。语文课堂《史记·项羽本纪》教学,以“项羽的悲剧与心理韧性”切入。分析项羽“垓下之围”从自负到绝望的情绪,讨论“过度自尊与固执对决策的影响”;对比刘邦“屡败屡战”,提出“面对失败如何调整心态”;结合学生实际,鼓励分享考试失利后的心理变化及应对,教师引导:“真正的强者能在失败中汲取教训,这正是‘自强不息’的体现。”由此实现语文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心理健康专题课程“生涯规划与自我认同”单元,通过“价值观拍卖”活动,让学生竞拍“亲情”“成就”等选项,讨论竞拍依据,思考自身看重的人生价值。结合“立德树人”要求,引入张桂梅校长坚守教育初心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个人价值实现离不开社会需求”,在自我认知中融入责任担当,使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合力。

二、以实践为路径,构建“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

实践活动是学生内化心理品质、践行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通过主题活动、社团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在互动中成长,实现心理健康与品德修养的同步提升。

“体验式”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反思、践行平台,使心理健康教育从“说教”转向“践行”。如“人际交往”主题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换位思考”,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助人快乐”,学生习得交往技巧,培养同理心与责任感,实现心理能力与品德行为共同发展。开展“校园心理剧大赛”,以“化解矛盾,温暖同行”为主题,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真实故事。可以以“小组合作中的分歧”为题,演绎从各执己见至主动倾听达成共识的过程。演出后讨论值得学习的沟通方式及如何用同理心理解他人,教师引导:“尊重他人、主动沟通,是交往技巧,也是‘友善’‘包容’品德的体现。”通过体验,学生掌握冲突解决方法,深化对良好品德的认同。组织“走进社区,关爱老人”

志愿服务,学生定期陪伴老人。初期部分学生因交流不畅焦虑,教师引导:“试着从老人角度想,他们最需要陪伴和倾听,哪怕安静坐着也是温暖。”一段时间后,学生学会耐心与老人相处,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奶奶说我像她孙女时,我明白了‘被需要’的快乐,懂得‘孝亲敬老’不只是口号。”志愿服务中,学生克服社交焦虑,体会责任与担当,实现心理健康与品德实践统一。

三、以协同为保障,搭建家校社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作用。构建“家校社”联动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落实“立德树人”的整体要求。

家校社协同需各方协同配合,并明确职责:学校主导、家庭奠基、社会支持,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活动联动,构建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建立“家长心理学校”,定期开展主题讲座与工作坊。针对高中学业压力下常见的“亲子冲突”问题,邀请心理教师与德育专家共同授课,通过“案例分析 + 角色扮演”解析冲突根源:“家长过度关注分数,易导致孩子逆反;孩子回避沟通,会加剧家长焦虑。”引导家长反思“如何用‘无条件接纳’替代‘功利性期待’”,如“当孩子考试失利时,先说‘我知道你尽力了’,再一起分析原因”。同时,布置“家庭互动作业”,如“每周与孩子进行一次‘非学业话题’聊天”“共同完成一件家务并分享感受”。一位家长反馈:“以前总说‘别玩手机,快去学习’,现在试着问‘你今天有没有遇到开心的事’,孩子反而愿意和我聊学习了。”家庭氛围的改善,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基础保障,也让家长理解了“立德树人”中“尊重”“理解”的家庭教育内涵。与社区、医院构建“心理健康支持圈”:联合社区设“青少年心理驿站”,心理教师坐诊咨询;与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开展筛查干预;邀民警、法官讲“法治与心理”,结合案例分析冲动行为诱因,融“法治意识”与“情绪管理”。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需突破“就心理谈心理”局限,将心理健康与品德教育、价值引领深度融合。以课程为载体渗透知识学习与心理培育,以实践为路径促进体验感悟与行为养成,以协同为保障构建家校社联动育人网络。实践中坚持“育人为本”,避免形式化、功利化,让其成为“立德树人”重要支撑,助力学生以健全人格、健康心态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戴扬慧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和实践 [J]. 教师博览 ,2024,(18):28-30.

[2] 唐佳 .“立德树人”视域下重庆市主城区高中生体育品德培养状况及优化策略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2023.

[3] 姜纪垒. 高中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策略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22.

基金项目:本文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全方位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2021/LX/02/150/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