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AI 驱动的高中心理支持生态圈运行机制研究
刘萌
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 255100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心理健康领域带来新机遇:自然语言处理可分析学生情绪表达,机器学习能识别潜在风险模式,大数据可精准匹配支持资源。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人的优势与潜能,主张通过积极体验促进心理健康,与AI 的技术特性形成互补。
一、技术赋能:构建智能心理评估与预警体系
本研究聚焦高中阶段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青少年群体的心理诉求呈现显著异质性,情绪释放诉求、认知重构期望、社交技能完善倾向等不同需求类型共存现象普遍存在。传统心理咨询模式的单一性特征难以有效覆盖多样化需求谱系,推动多维服务体系构建成为必要选择。该体系包含教学模块、实践项目、个体辅导、自主调整途径四类核心要素,人工智能系统在此体系中承担桥梁功能。通过前期评估形成的个性化档案,系统自动筛选适配资源,例如存在考试焦虑倾向的个体可能接收 " 深呼吸放松训练 " 音频素材与 " 时间管理技巧 " 视频课程组合包,社交回避特征明显者可能获得 " 非暴力沟通 "专题训练营参与资格或虚拟情景互动程序使用权限,自我概念模糊群体可能接触到 " 优势探索 " 评估量表与毕业生经验访谈资料库。资源网络搭建涉及校内外多方协同机制。校内层面,建议建立综合型心理援助数据库,收录专职教师录制的教学短片、学生组织编排的情景剧资源、年级管理者整理的教育案例;开辟专门功能区,设置沙盘模型、绘画墙面等非语言表达载体;组建朋辈互助单元,通过周期性交流集会与保密性信件渠道提供支持。校外协作方面,可联合持证咨询机构、高等院校心理学科研团队、区域公共服务站点,引入资质认证咨询师的远程服务,定期举办专家学术报告,开展野外素质拓展项目设计。所有纳入体系的资源均需经过智能审核模块校验,确保内容准确度、年龄适配度与隐私保护机制的完备性。
二、资源整合:打造多元心理支持服务网络
传统心理评估方法通常依赖学生填写量表并由人工进行分析,这种方式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比如学生可能刻意隐瞒真实情况,数据更新往往不够及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出应用潜力,它能够采集并分析多种模态的数据,构建出更准确也更动态的心理评估体系。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整合学生在校园内外的多种行为数据源,例如“校园一卡通”的消费记录、在线学习平台的作业提交情况、社交媒体上的发言内容等。这些数据点能够间接反映学生的生活状态:食堂消费频率或许暗示着生活是否规律,作业提交时间可能体现时间管理能力的好坏,论坛发言的文字内容有时能透露出情绪变化的端倪。深入分析这些信息需要借助特定的技术手段,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解析学生文字表达中蕴含的情感色彩,语音识别技术则能捕捉对话过程中微妙的语调起伏,这些技术协同工作有助于识别那些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扰信号。一个具体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某个学生在作文里多次使用了“孤独”、“无力”这类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同时在课堂上的主动发言次数明显比过去减少了,观察到这些变化后,系统可以自动将这个学生标识为“需关注对象”,相关的提示信息会被推送到负责心理辅导的教师终端设备上。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非常关键,它必须在准确识别风险和避免过度干预之间找到平衡点,过度敏
感可能引发学生的反感抵触情绪。
三、师生共育:营造主动参与的心理健康生态
心理支持生态圈能否持续运转,其关键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是否愿意主动投入其中。过往的实践表明,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群体倾向于将心理咨询服务与“存在问题”直接挂钩,认为只有确认自己“有问题”才会考虑接触这类资源。与此同时,教师层面同样面临挑战,专业训练背景的普遍缺失使得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涉及学生心理话题时,常常选择策略性地回避,不愿或不知如何深入介入。积极心理学对此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每个人都是自身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一理念明确指出了方向:必须通过持续的文化渗透与切实的能力提升工程,来根本性地扭转师生双方对待心理健康的态度,促使其行为模式从被动的接受服务转向主动的维护实践。具体到教师群体,常态化开展的心理健康培训是基础,但内容设计必须超越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要高度聚焦于日常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真实情境应用。培训需要解答一些非常实际的困惑,比如教育者如何有效捕捉学生在课堂内外传递出的那些非言语信号?当学生遭遇情绪困扰并寻求帮助时,教师可以怎样运用积极的语言进行有效回应?更重要的,如何将无形的心理支持策略自然地融入具体的学科教学过程之中?现实中的案例提供了启示:进行作文批改的语文教师,其评语可以超越文法结构,尝试解读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脉络;组织团队运动的体育教师,能够巧妙利用项目设计,在身体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归属感;负责班级管理的班主任,在策划班会活动时,可以引入诸如“优点轰炸”或“情绪温度计”这类互动性强的环节,创造安全的情绪表达空间。面向学生群体,提升其心理素养的有效路径在于“体验式学习”。虽然设置“心理健康必修课”是制度保障,但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彻底革新,必须坚决摒弃传统的单向说教。
综上所述,AI 驱动的高中心理支持生态圈,是技术工具与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更是从 " 解决问题 " 到 " 激发潜能 " 的范式转变。通过智能评估实现早期预警,资源整合满足多元需求,师生共育营造主动参与,这一生态圈不仅能提升心理支持的覆盖面与精准度,更能帮助高中生建立 " 心理韧性 "——即面对压力时保持积极心态、从挫折中快速恢复、在挑战中发现成长机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冬玲 , 陈豪 , 任美洁 , 卜馨怡 .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26):45-48.
[2] 徐业梅 , 朱霞 , 王海红 , 徐梦玲 . 对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采取心理支持护理的效果分析 [J]. 心理月刊 ,2020,15(19):134-135.
[3] 王飞红 , 钟思慧 , 姚项哲慧 , 陆俊杰 , 王开卉 . 上海市某示范性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与社会支持现况研究 [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9,14(06):506-508.
本文系淄川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5 年度一般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 AI 赋能高中心理友好型生态圈研究(课题批准号:2025ZCJG6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