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童心教育理念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探究

作者

刘月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风华中心小学

引言

将童心教育观念渗透到小学音乐课堂,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素质教育环境下,音乐教育已突破单纯技艺传授框架,成为塑造学生审美、情感表达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但精准把握儿童心理特征并融入课程设计仍有难题。本研究以童心教育为理论基础,梳理小学音乐教学薄弱处,搭建实践途径,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支撑与操作指引,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模式转型。

1 童心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

童心教育理念以尊重儿童天性和认知发展规律为准则,回归教育本质,兼顾学生心理诉求、兴趣偏好和成长速度。小学阶段孩子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情感表达直接,教学规划应突破“成人化”思维,从孩子视角探究世界、传授知识。

小学音乐教育融入童心教育理念,主要有三方面:“儿童本位”以学生为主导,突出其主体性,教学设计结合学前儿童兴趣与认知规律;“兴趣驱动”用多种教学手段和丰富内容,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音乐学习更有趣;“体验优先”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情感内涵,通过实践加深认识,突破传统技能训练和理论灌输模式。

2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童心教育实践的不足

2.1 教学目标偏离“童心”:重技能轻体验的现象分析

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束缚,过分看重音准、节奏、乐理知识等技术性指标,或针对某曲目练表演技巧,却忽略音乐教育对儿童情感发展与审美能力提升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多关注声乐技能规范化训练,少解读作品情感内涵,导致学生陷入机械学习模式,音乐兴趣渐失。

2.2 教学方法偏离“童心”:重讲授、轻互动

当下音乐教育沿用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其线性教学框架难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特点与个性化需求。教学中,教师多以“理论讲解 - 示范演示 - 机械模仿”推进课程,未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也缺乏因人而异的设计策略。尤其识谱训练,若仅靠机械化符号解析,会加重学生认知负担、降低学习兴趣,妨碍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2.3 教学内容偏离“童心”:重经典轻童趣

一些教育工作者挑选教学内容时,偏好成人化的“经典音乐”,如传统民歌、古典乐曲,却忽视贴近孩子兴趣和日常生活的音乐素材。这类成人化资源与学生生活经验差距大,难激起情感共鸣。以传授节奏复杂的老歌为例,若学生不懂歌词和旋律特点,只能死记硬背,无法体会音乐魅力,这违背了童心教育“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

3 童心教育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3.1 重构教学目标:以“情感体验”为中心

依据童心教育观念,音乐教学应遵循“情感体验为主导,技能培养为辅助”原则。教师要先引导学生领会音乐情感内涵,再过渡到技术系统训练。以《春天在哪里》为例,可播放春季实景影像,如花开、鸟鸣等,让学生感受“春意盎然”氛围,接着安排聆听歌曲并联想描述,增进情感共鸣,最后结合学生需求,将节奏和音准练习与情感表达结合,使其成为传达情感的载体,而非单纯技术训练。

3.2 创新教学方法:以“趣味互动”为依托

从儿童“好动、好奇、好听故事”心理特点出发,创建趣味与情境融合的教学模式,营造音乐课堂“童趣空间”。游戏化教学:借助音乐理论构建互动式趣味游戏架构。识谱教学时设“音符定位”活动,在教室地面标记音符符号“居所”,播放乐曲,学生迅速步入对应“居所”;节奏训练开展“节奏接力”互动,教师给出基本节拍模式,引领学生轮流创作表现个性化节奏,引发学习兴趣,锻炼创新思维。情境化教学:运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沉浸式”解析音乐作品。教《卖报歌》,先介绍“旧社会儿童卖报经历”,让学生了解背景,再分组扮演“卖报者”,演唱并用肢体动作还原“叫卖”,感受歌曲积极情感,使课堂成“故事化体验”环节。

3.3 优化教学内容:源于“儿童生活

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其审美趣味的音乐教学内容,实现“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一方面,精选童趣素材,结合儿童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如动画片《小猪佩奇》插曲、儿歌《上学歌》《课间十分钟》等,这些素材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易引发情感共鸣。教授《小猪佩奇》主题曲时,教师可借助学生对角色的熟悉度,让其哼唱,探究“活泼、明快”的音乐风格,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改编经典内容,“儿童化改编”是传统音乐和经典乐曲面向青少年的重要策略,目的是简化理解难度、优化接受程度。如《茉莉花》可简化旋律、分解节奏,加入互动律动元素,或用儿童喜欢的乐器演绎,让经典音乐更贴近儿童。

3.4 完善评价方式:聚焦“过程激励

构建多元、包容性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个性表达,鼓励“童心绽放”。评价维度多元化:根据“情感投入程度”“创新思维能力”“协作水平”“沟通交流意愿”等多方面指标综合评定学生,在小组创作活动中,兼顾作品质量,关注个体主动性、团队合作意识及原创构思贡献,给出针对性反馈,实现个性化激励与发展。评价主体多样化:形成以“学生主体性”为主旨的多元评价体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音乐表演结束后,让学生自我思考,借助同伴评价加深认识,教师给予个性化、启发性指导,替代传统单向评价,使评价向“自我反思、互相尊重”发展。评价语言童趣化:采用符合儿童认知、富情感关怀的反馈方式,如将“音准不好”“创作表现差”等负面评价,改为更具鼓励性的表述,激发孩子积极性与创造力。

结语

基于童心教育理念的小学音乐课堂,是多方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不断探索与实践,可以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营造更好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童心教育实践研究 [J].艺术教育研究,2024(5):98-99

[2] 王晓红.基于童心教育理念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J].教育观察,2024(1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