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硬笔书法社团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作者

贾建卉

西安未央锦园小学 710016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书写方式转变,使得硬笔书法教育迎来全新的挑战和契机。小学阶段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书法教学需要打破程式化临摹束缚,建构激发创新活力教育模式。硬笔书法社团是学校美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在巩固书写基础的前提下激活学生创新潜能就成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命题。

一、实施字根变异训练,突破传统字形结构定式

在小学硬笔书法社团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字根变异的训练来带领学生打破固有的书写思维。教学中,教师先解构和分析常用字根,把它们的基本笔画组合规律拆分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字形字根形态变化。同时鼓励学生试着改变字根比例和调整笔画连接,并通过临摹和创作相结合的形式逐渐建立动态的字形结构知识 [1]。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探究个性化书写表现形式,同时维持汉字辨识度。

以“ 木” 字旁的汉字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先可以演示“树”“林”“枝”在汉字上“木”旁形态的区别,并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长,宽,窄和位置的变化。然后,安排创作任务让学生在“木”字旁作变异设计并融入“桥”“柳”“桃”的写法。教师可以给出渐变,扭曲和装饰这些变异方向的例子,但是不要有特定的约束,以激励学生自由地发挥。学生写作时,教师巡回引导,对他们的想法提出评论和优化建议。如,发现学生把“木”字旁的竖画做成弧线设计,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去想怎样维持整体字形平衡和谐,最后让学生进行字根变异训练,它不仅把握汉字的结构规律,而且打破传统的定式而形成特有的书写风格,

二、构建主题创作矩阵,实现多维度书写元素重组

硬笔书法创作既要把握字形结构,又要整合书写元素。教师要通过建构主题创作矩阵来指导学生多维度地重新组合字形、笔画和章法等要素,创作出富有个性化特征的书法作品。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并能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创作题材,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的引导,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创造中寻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以“四季之美”主题单元为例,教师可构建包含四种字体(楷书、行书、隶书、篆书)、四季诗词(春天的活力,夏天的茂盛,秋天的凄凉,冬天的宁静)、装饰图案(花卉、树叶、雪花等)的创作矩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字体的特征以及和四季氛围的吻合,然后呈现各种诗词和装饰图案搭配实例。随后,要求学生从矩阵中各选取一项元素进行组合创作。例如学生选楷书字体,写秋季的诗词、枫叶装饰图案等,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文字的空白中加入枫叶元素,也可以和笔画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让书法和装饰浑然天成。教师在进行创作时,鼓励学生尝试各种组合方式,如以行书写春之诗词、配以蝴蝶装饰等方式,带领学生探寻书法和绘画元素交融的新可能性,以达到多维度对书写元素进行创新重组的目的。

三、开展章法解构实验,探索个性化布局创新模式

在小学硬笔书法社团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开展章法解构实验,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布局定式,探索个性化书写表达。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把书法作品章法构成拆分成点线分布、字距行距、段落留白三个基本元素,并借助动态演示和对比观察来帮助学生对章法构成形成一个总体认识。然后,教师布置梯度化解构作业,引导学生利用缩放,旋转和错位来重新组合各要素,同时保持汉字的基本形式,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的布局模式,努力建构不同角度的视觉节奏并逐渐形成个性化布局创新模式[2]。

以五言绝句的书写教学单元为例,教师可以把单元内容融入“诗意空间的重建”这一主题项目中。在教学时,教师精选经典书法作品,利用数字投影动态拆解作品章法构成,指导学生观察字词,线条间空间关系。当学生初步形成章法构成之后,教师提供空白书写模板让学生写同一绝句,并分别试用对称式、斜向式、放射式三种不同布局。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尝试,提供诸如“调整某字重心增强画面动势”“利用标点符号构建视觉焦点”等具体指导。学生经过多次解构和重组的实践,在掌握不同版面创作手法的同时,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个性化空间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和传统文化传承兼而有之的大背景下,在小学硬笔书法社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将美育和智育结合起来的一次重要实践。它以字根变异,主题创作和章法解构的多元路径打破传统书法教学固化的界限,推动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建构笔墨实践的个性化艺术表现形式。这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促进学生书法技艺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和审美素养的养成,也为新时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注入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苗丹丹 . 小学书法教育现状、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D]. 宁夏大学 ,2022.

[2] 马得珍 . 小学硬笔书法创新规律实践探究 [J]. 家长 ,2020,(2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