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中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作者

徐世超

安徽百卉园林有限公司

引言

填充墙砌体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的整体稳定性、抗震性能及使用功能。随着新型墙体材料的广泛应用和施工技术的持续发展,对砌体工程的工艺控制、材料选择及规范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建筑工程中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概述

建筑工程中填充墙砌体工程是构成建筑物外围护与内隔断的重要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的整体安全性、使用功能及耐久性能。填充墙通常采用烧结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材料砌筑,需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条件合理选材,确保材料强度、干燥程度及规格符合标准。施工过程中,基层处理、放线定位、排砖摆底等准备工作是保证砌筑准确的基础。砌筑时应严格控制灰缝的饱满度、厚度及均匀性,同时注重砌体与主体结构之间的拉结措施,如按规定设置拉结钢筋或采用专用连接件,以增强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在门窗洞口、过梁等应力集中部位需采取加强构造措施,避免开裂隐患。砌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确保砂浆强度正常发展。施工中还需注意水电管线的预埋配合,避免后期开槽对墙体造成破坏。整个施工过程须遵循相关规范,加强工序质量控制,通过过程检查和成品验收确保砌体工程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稳定性及外观标准。

2 建筑工程中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常见技术

2.1 砌体材料质量控制与砌筑工艺

填充墙砌体工程的质量基础源于材料的严格选用与砌筑过程的精细控制。所选砌块,如加气混凝土制品或烧结砖等,其强度等级、干燥收缩率、规格尺寸及外观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规定与相关标准,进场后应妥善保管,避免受潮与破损,确保材料性能的稳定性。砌筑砂浆的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其稠度、保水性及强度需满足施工要求,保证良好的工作性和粘结性能。砌筑时,应提前对砌块进行浇水湿润,控制其含水率在适宜范围内,以防止过快吸收砂浆水分影响硬化。砌筑过程中须确保灰缝横平竖直、厚薄均匀,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规范要求,尤其需杜绝通缝、透明缝等质量缺陷。每日砌筑高度应依据季节气候及砂浆特性进行控制,避免因砌体沉降不均引发裂缝。

2.2 砌体与主体结构的拉结技术

填充墙与混凝土柱、墙、梁等主体结构之间的有效拉结是保证建筑整体性与抗震性能的关键环节。拉结通常采用预埋或后植钢筋的方式实现,钢筋的规格、间距、埋入深度及外露长度必须严格按设计文件执行。施工时,应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预留拉结筋位置,确保位置准确、避免遗漏;若采用后植筋技术,则需对钻孔深度、清孔效果、植筋胶质量及锚固强度进行严格控制,并通过拉拔试验验证其可靠性。拉结钢筋应埋入砌体水平灰缝中,末端需设弯钩以增强锚固效果。该技术能有效约束填充墙变形,防止在地震或风荷载作用下墙体发生外倾或倒塌,显著提升建筑物的安全冗余度。

2.3 控制砌体裂缝的综合技术措施

填充墙砌体裂缝是常见的质量通病,其防治需采取系统性的综合技术措施。裂缝控制始于材料选择,宜选用干缩值小、稳定性高的砌块产品,并从源头上保证砂浆质量。砌筑前须重视基层处理,如清理浮尘、洒水湿润,并准确设置皮数杆以控制灰缝厚度。在应力集中区域,如门窗洞口周边、长墙中部、不同材料交接处及墙顶与梁板连接处,须采取针对性构造措施,包括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带、增强配筋、预留适当缝隙等。砌体与梁板底部的连接处宜采用斜砌滚砖并顶紧压实,且需待下部砌体沉降稳定后再进行施工。完成后应加强砌体的保湿养护,减少因干燥收缩产生的内应力,从而系统性地抑制裂缝的产生与发展。

3 建筑工程中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优化提升策略

3.1 基于数字化的精细化施工管理策略

推动施工管理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填充墙砌体工程质量与效率的核心路径。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可在施工前进行全过程的三维可视化模拟,对砌体进行精确的排版设计,优化砌块切割方案,提前发现不同专业管线之间的空间冲突,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浪费和现场修改。通过移动终端将深化设计的排砖图直接推送至作业层面,指导工人按图施工,确保每一皮砌块的摆放位置、灰缝厚度及拉结筋位置均符合设计要求。引入物联网技术,对进场砌块及砂浆的批次、强度等级等信息进行数字化追踪管理,确保材料质量可追溯。该策略将传统依赖经验的粗放式管理转变为基于数据的精细化过程控制,从源头提升施工精确度与一次成优率。还可借助无人机巡检和 AI 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检测砌筑过程中的质量偏差,实现实时预警与闭环整改。

3.2 连接构造与抗裂技术的创新应用策略

针对填充墙与主体结构连接薄弱及易开裂的质量通病,应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型连接构造与抗裂技术。在拉结方式上,可探索采用更具柔性的高效连接件或专利锚固系统,以改善传统刚性拉结在变形协调上的不足,增强墙体适应结构变形的能力。对于裂缝控制,应推行系统化的防裂设计,例如在洞口周边集中应力区域预埋增强网片,在不同材料基体交接处使用弹性嵌缝材料,并严格规定墙顶缝隙的填充材料和密封工艺。鼓励使用高性能的专用砌筑和抹面砂浆,其优异的保水性和粘结性能可有效降低收缩应力。通过这些创新技术的集成应用,从根本上提升砌体工程的抗震性能、整体性和耐久性。可进一步研发和应用自愈合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智能材料,使其在微观层面自动修复微小裂缝,延长砌体结构的使用寿命。还应注重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确保新技术、新工艺能够被正确理解和规范实施,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

3.3 施工工艺标准化与产业工人培训升级策略

实现工艺标准化和人员技能升级是保障技术措施有效落地的关键。需编制详尽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可视化交底材料,将材料预处理、排砖、砌筑、勾缝、养护等各环节的操作要点、质量标准和验收方法予以明确规定,使复杂的技术要求转化为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的指令。建立实物质量样板引路制度,让施工人员有直观的质量标杆。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完善的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与认证体系,通过系统性的理论教育和实操训练,提升其识图、操作及质量自检能力,培养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工艺标准与人员技能紧密结合,形成“ 标准指导作业,技能保障标准” 的良性循环,是实现工程质量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

结束语

填充墙砌体工程的规范施工是确保建筑安全与耐久性的关键。通过科学选材、严格把控工艺并加强过程管理,可显著提升砌体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梦琪.建筑工程中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25):157-159.

[2]薛昌锋.建筑工程中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04):103-105.

[3] 罗国菊. 建筑工程中填充墙砌体工程的施工技术[J]. 城市开发,2025,(02):160-162.

[4]邢金峰.建筑工程中的填充墙砌体施工技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4,(26):116-119.

[5]张国宇.建筑工程中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13):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