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的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黄美婷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第三中心小学 362005

前言:

单元整体设计则通过“问题链”驱动,引导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推导-迁移应用”的全过程,强化了“转化思想”的渗透,更培养了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小学阶段组织数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注意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诉求,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以“核心问题链”驱动单元知识串联

以往教学中,小数的意义、读写、比较大小、加减法拆成不同的课时,学生不易理解“小数就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一概念[1]。单元整体设计需要以“核心问题链”为纽带,把碎片知识变成逻辑递进的问题链。“小数的意义”起始课,教师可以提问引导性问题“0.3 和0.30 大小相等,但它们的计数单位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借助分米尺与米尺进行操作(将1 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是0.1 米;再分成 100 份,每份是 0.01∗ ),学生会直观地感受到 0.3 是 3 个 0.1,0.30 是 30 个 0.01,虽然数值相等,但计数单位不一样。

后续课时中问题链还要加深,在“小数加减法”一课里,教师可以问一句“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对比整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和小数加减法( 与 5 个 0.1 加 3 个 0.1),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相加”,这样就把“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贯穿整个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构建,教师要注意问题链的梯度,起始的问题是概念的本质(“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中间问题是方法迁移(“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终极问题是应用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精确到百分位?”),形成“概念理解—方法内化—实践创新”的认知闭环。

二、通过“变式任务群”促进运算能力进阶

运算能力的提升不只是算法熟悉,还要理解算理的普遍性,以往教学靠大量反复练习来巩固技巧,可忽视了算理可以转移的道理,单元整体规划利用“变式任务群”创造分层训练体系,推动学生由“死记硬背”变成“活学活用”,像在“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里,老师可以布置三种变式任务:

基础变式突出算理理解, α12×14′′ 的竖式计算中,引导学生用点子图分块解释 10×14+2×14 ),强化“分步计算-合并结果”的思维过程;

对比变式突出方法选择,比如对比 23×1679ω23×4×4′′ ,探讨什么时候拆分因数比较简便;生活变式连接实际应用,如“学校购买48 套课桌椅,每套125 元,总价多少?”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 (125×48=125×8×6 , 125×50-125×2 ),并说明选择理由。

教师要注意变式任务的“关联性”,所有任务都要紧扣“分配律在乘法中的运用”这一核心算理,不能出现与任务无关的变式来分散注意力。任务的难度要螺旋上升,基础变式保证全员理解算理,对比变式培养策略意识,生活变式激发问题解决能力。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用“错例分析”加深理解,比如展示学生把 算成 20×35+4 ”的错误,引导学生发现没有完整分配因数的漏洞,进而加深对分配律完整性的理解。

三、借助“可视化工具包”突破几何概念难点

几何概念是抽象的,学生常常由于空间想象的不足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单元整体设计可以引入“可视化工具包”,利用动态演示和操作实践,把抽象的概念变为直观的经验[2]。如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分三步来实施:

工具引入阶段,用透明方格纸和磁贴,让学生动手把三角形往右移3 格,看顶点坐标怎么变,得出“平移距离等于对应点移动格数”这个结论。

概念深化阶段,增加旋转卡盘、量角器,通过旋转三角形(绕顶点顺时针旋转90°)记录旋转前后的边、角度数变化,发现“旋转不改变图形形状与大小,只改变位置与方向”本质特点;

综合应用阶段,设计“设计图案”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平移与旋转组合完成对称图形的设计,并阐述每一步操作背后的数学道理,例如“把基本图形围绕中心转 120 度三次,就得到三叶草”。

教师要关注工具使用的“度”:可视化工具是辅助理解,不是代替思维。比如旋转,初期可以允许学生用卡盘辅助定位,后期需要逐步脱离工具,靠想象和语言描述来完成旋转。工具包里要有“低门槛-高挑战”的分层资源:基础层有标准图形、固定旋转角度,进阶层则开放自定义图形、任意角度,这样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此一来,学生就从“操作工具”慢慢过渡到“运用工具思维”,最终达到空间观念的内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让小学阶段原本几何思维就比较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明显进步,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从兴趣到能力的良性循环。

总结: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结构化整合实现“知识逻辑”与“认知逻辑”的双重统一,教师的设计优化了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更重塑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在“整体感知-局部探究-系统建构”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为数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廖蕴韻.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策略[J].求知导刊,2025,(17):95-97.

[2]许静.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7):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