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标准化设计与施工效率提升路径分析
刘松
身份证:370305199007095915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标准化设计;施工效率;协同管理;工业化生产
一、引言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因构件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特点,有效减少现场湿作业、降低资源消耗,成为建筑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然而,当前部分装配式项目存在构件类型繁杂、设计与施工脱节、现场装配效率低等问题,核心症结在于构件标准化设计不足——非标准化构件导致工厂生产模具重复投入、运输成本增加,同时现场安装需频繁调整工艺,严重制约施工效率。因此,构建科学的构件标准化设计体系,探索施工效率提升路径,是解决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效率低、成本高”痛点的关键。
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标准化设计核心内容与现存问题(一)构件标准化设计核心内容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标准化设计以“少规格、多组合”为原则,核心涵盖三大维度:
1. 构件类型标准化:对常用构件(如叠合板、预制梁、预制柱、预制楼梯)进行类型归并,例如叠合板按跨度分为 2.4m、3.0m、3.6m 三类,板宽统一为 1.2m,通过不同跨度与宽度组合满足不同户型需求;预制楼梯采用统一梯段长度(2.7m)与踏步高度(150mm),减少模具种类。
2. 接口与连接标准化:统一构件连接方式与尺寸参数,如预制柱与基础采用“灌浆套筒连接”,套筒直径、深度按钢筋规格(如Φ16、Φ18)统一设计;叠合板侧边采用“企口连接”,企口高度统一为50mm,确保现场拼接时接缝严密、施工便捷。
(二)构件标准化设计现存问题
结合国内多个装配式项目调研,当前构件标准化设计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 设计碎片化:部分设计单位仍采用“传统现浇思维”进行装配式设计,未充分考虑构件通用性,导致同一项目内预制梁规格达8-10 种,叠合板类型超15 种,工厂需制作大量专用模具,生产效率降低30%以上。2. 模数不统一:建筑平面设计未严格遵循“300mm 基本模数”,例如墙体厚度设计为 220mm(非模数尺寸),导致预制墙板与叠合板衔接时需额外调整,现场裁切工作量增加,装配效率下降。
三、基于构件标准化设计的施工效率提升路径
以某装配式住宅小区项目(总建筑面积12 万㎡,10 栋18 层住宅,预制率60%)为实践载体,围绕构件标准化设计,从“设计-生产-施工”全流程提出效率提升路径。
(一)设计优化:以标准化为核心,减少施工变量
1. 构件规格归并与模数统一:
- 按“跨度-荷载”分类归并构件,将项目内预制梁从原10 种规格精简至3 种(2.7m、3.3m、3.9m),叠合板从15 种类型整合为4 种 (2.4m×1.2m 、 3.0m×1.2m 、 3.6m×1.2m 、 4.2m×1.2m) ),模具数量减少 70% , IΓ- 生产效率提升 40% 。
- 严格遵循“300mm 模数”设计建筑平面,墙体厚度统一为200mm、300mm,门窗洞口尺寸按“100mm 扩大模数”设计(如1500mm、1800mm),确保预制构件与现浇部分衔接无需调整,现场装配时间缩短 25% 。
2. BIM 技术协同设计:
- 建立“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 BIM 模型,在设计阶段模拟构件吊装路径、连接节点施工工艺,提前发现预制柱与叠合板碰撞问题(如原设计中2 处管线孔洞位置冲突),在工厂生产前完成优化,避免现场返工,减少工期延误5-7 天。
(二)生产协同:以标准化为纽带,提升供应效率
1. 工厂标准化生产:
- 基于标准化构件规格,采用“流水线作业”生产预制构件,例如叠合板生产采用固定台模(尺寸 1.2m× 4.5m),通过模具微调即可适配不同跨度叠合板,生产周期从原8 小时/块缩短至4 小时/块。
- 建立构件标准化库存管理体系,对常用规格叠合板、预制楼梯提前生产备货(备货量为项目总需求量的15%) ,避免现场等料停工,确保施工连续进行。
2. 物流标准化调度:
- 按“构件类型-吊装顺序”制定标准化运输方案,例如同一楼层预制构件分 3 批运输(第一批:预制柱,第二批:预制梁,第三批:叠合板、楼梯),每批运输车辆数量、构件堆放位置提前规划,现场卸车时间从原2小时/车缩短至1 小时/车。
(三)施工组织:以标准化为基础,优化装配流程
1. 现场标准化装配工艺:
- 针对标准化构件制定“模块化施工方案”,例如预制柱安装采用“定位支架+激光投线仪”标准化定位,安装偏差控制在3mm 以内,单根柱安装时间从原 40 分钟缩短至25 分钟;叠合板安装采用“专用吊装梁”,一次可吊装3 块(原方案一次 1 块),每层叠合板安装时间从8 小时缩短至3 小时。
- 统一连接节点施工工艺,如灌浆套筒连接采用“分阶段灌浆法”(先灌底部 50%高度,静置30 分钟后灌至顶部),并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工人培训时间减少50%,灌浆合格率从92%提升至 99% 。
2. 人员与设备标准化配置:
- 按“标准化构件装配需求”配置施工班组,例如每层配置 1 个吊装班组(2 人)、2 个装配班组(各3 人)、1 个灌浆班组(2 人),明确各班组职责与作业流程,避免人员冗余或分工混乱,每层施工人数从原15 人减少至8 人,人工效率提升47%。
四、实践效果验证
该装配式住宅小区项目通过构件标准化设计与效率提升路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1. 施工周期缩短:单栋楼施工周期从原 180 天缩短至130 天,整体项目工期缩短 27.8%
2. 成本降低:构件模具成本降低 65% ,现场人工成本降低 30% ,运输成本降低 20% ,项目总造价降低 8.5% 。3. 质量提升:构件安装偏差合格率从90%提升至98%,连接节点质量问题发生率从 12%降至 2% ,项目获评“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
五、结论与建议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效率提升的核心在于构件标准化设计,通过“规格归并、模数统协同设计”可减少施工变量,再结合“标准化生产、物流调度、装配工艺”,可实现全流程效率优化。基于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1. 完善标准体系:国家层面进一步细化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标准化设计规范,明确构件规格、模数、连接方式的统一标准,减少设计碎片化。
2. 推广BIM 协同:强制要求装配式项目采用BIM 一体化设计,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信息无缝衔接,避免信息误差导致的效率损耗。
3. 加强人员培训:针对标准化设计与施工工艺,开展设计师、工厂工人、现场施工人员专项培训,提升全产业链人员标准化意识与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宗 德 新 . 基 于 DFMA 的 装 配 式 钢 结 构 住 宅 设 计 研 究 [D]. 重 庆 大学,2022.DOI:10.27670/d.cnki.gcqdu.2022.001871.
[2]吴俊峰.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12):144-145.
[3]肖犁.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0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