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与新材料应用研究
王枫
安徽必胜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水利工程施工方法在面对复杂地质条件、恶劣自然环境及日益增长的工程需求时,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因此,引入新技术与新材料成为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水平的关键途径。
1 新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1.1 智能化施工技术
智能化施工技术以数字化为核心,推动水利工程向精细化管理转型。BIM 技术通过构建三维信息模型,实现设计、施工与运维全过程协同,显著提升方案的可视化与可优化性。借助冲突检测与流程模拟,可在动工前识别并规避潜在问题,减少现场变更与资源浪费。同时,智能化机械如无人碾压设备、自动化灌浆系统等逐步应用,代替人工作业于高危或高精度环节,既保障人员安全,又提高了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施工效率。
1.2 监测与预警技术
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构建的监测体系,实现了对水利工程全周期、多参数的实时感知。通过在坝体、边坡、隧洞等关键结构部署传感器网络,系统持续采集应力、位移、渗流等数据,并依托云平台进行动态分析。一旦数据超出阈值,智能预警机制立即启动,提供多级响应策略,极大增强了工程应对自然灾害和结构故障的能力。这种技防代替人防的模式,显著提升了风险控制的主动性与准确性。
1.3 绿色环保技术
绿色施工技术强调水利工程与生态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通过沉淀、过滤及净化工艺处理施工排水,用于降尘、养护等环节,极大减少对当地水资源的消耗。生态修复方面,采取乡土植物护坡、生态护岸等技术,增强工程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能力,缓解施工对自然环境的扰动。这些技术不仅响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也为工程注入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绿色内涵。
2 新材料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2.1 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通过优化胶凝材料配比、掺入高效减水剂与矿物掺合料,显著提升力学性能与耐久性。其低水胶比与致密微观结构有效阻隔水分和侵蚀性介质渗透,大幅延长水利结构在干湿交替、冻融循环及化学腐蚀等严苛环境下的服役年限。同时,优异的工作性使其易于泵送和浇筑,减少结构缺陷,提高施工质量一致性,从材料层面为水工建筑物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2.2 土工合成材料
土工合成材料作为人工合成的柔性工程材料,凭借其高抗拉强度、耐老化与适应变形能力,广泛应用于防渗、反滤、加筋和排水等水利工程场景。例如土工膜可形成连续防渗屏障,有效控制渗流;土工织物则替代传统砂石滤层,兼具透水与保土功能。这些材料施工便捷、寿命长,显著提升堤坝、渠道等工程的抗渗稳定性与抗冲刷能力。
2.3 生态友好型材料
生态友好型材料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如生态混凝土通过调控孔隙结构与基质成分,为植物生长提供空间,实现护坡固土与生态修复的双重功能;环保型防渗涂料采用水性或生物基树脂,避免有害物质析出,保护水体水质。这类材料在满足工程功能需求的同时,支持生物多样性恢复,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发展。
3 新技术与新材料应用面临的挑战
3.1 技术成熟度与适应性
许多创新技术仍处于实验室向工程化转化的阶段,尚未经过多样化和极端工况的充分验证。尤其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其可靠性、耐久性及兼容性存在不确定性。此外,部分新材料与传统工法、现有结构的适配性仍需深入研究,这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也增加了工程的技术风险与管理难度。
3.2 经济性与社会效益评估
新技术与新材料往往研发投入大、初始成本高,而其长期运维节约、风险降低等隐性收益却难以量化。当前缺乏系统化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模型,使得投资回报评估不够全面,影响业主的采纳意愿。同时,社会效益如环境保护、安全保障等也缺乏公认的衡量标准。
3.3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现有水利工程标准体系仍以传统材料与技术为主,对于创新应用的规范要求、验收标准存在空白。法规层面缺乏明确的激励政策与准入机制,导致新技术应用无章可循。同时,监管责任界定不清晰、质量评价依据不足,也使得工程单位在采用创新方案时面临合规性与审批准入的实际障碍。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应系统布局前沿技术攻关,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性能材料、智能建造、数字孪生等关键方向的研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针对不同区域的水文地质特点,开展适应性技术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本地化解决方案。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引进消化再创新,不断提升我国水利工程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
4.2 完善经济性与社会效益评估体系
为建立健全的经济性与社会效益评估体系,应构建覆盖“ 研发-建设-运维-报废” 的全生命周期精细化分析模型,系统量化直接成本、间接效益与潜在风险价值。引入环境会计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对节水效能、碳足迹、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绿色效益进行货币化核算,使其在决策中成为可比较的关键指标。在社会效益层面,需构建包含工程安全韧性、民生保障水平、区域经济带动效应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形成可量化的综合绩效得分。
4.3 健全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加快填补法律空白,明确新技术、新材料的准入管理、质量责任与监管流程。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绿色技术应用补贴等,激发市场 adoption 动力。建立动态标准更新机制,成立跨领域标准编制组,及时将成熟技术纳入标准规范体系。同时推动性能导向的标准建设,避免过度约束创新。强化标准宣贯与执行监督,确保技术应用有法可依、有标可循,营造有利于创新应用的制度环境。
结束语
综上,新技术与新材料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是推动行业进步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完善经济性与社会效益评估体系、健全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克服新技术与新材料应用面临的挑战,促进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政策的持续完善,新技术与新材料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胡静雅. 工程测量新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开发与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25,(17):155-158+166.
[2]杨谋豆.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与新材料应用研究[J].水上安全,2025,(12):181-183.
[3]朱江浩.水利工程施工阶段关键技术与质量保障措施研究[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重庆建筑编辑部,重庆市建筑协会.智慧建筑与智能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 浙江晨润建设有限公司;,2025:1860-1863.
[4]俞霆. 水利工程新技术和新材料对水生态的影响观察[J].冶金管理,2020,(05):213-214.
[5]王科.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防渗新技术及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3):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