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培育路径探析
王海华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38
一、引言
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言,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着重大战略意义。生物化学属于生命科学的核心课程,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像科学精神、生命伦理以及家国情怀等。当下,提升课程育人实际成效的关键在于有效培育出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使其能够把价值塑造有机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本文聚焦于对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内涵特质的探索,以及对其培育所面临现实挑战的剖析,力求寻找到构建该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科学路径,从而达到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目的。
二、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内涵与核心要素(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界定与功能定位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教学团队在高等教育结构中具有明确的界定,指教师群体在教学场景中形成协同效应,通过专业课程的载体共同参与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过程的组织形式,核心是在知识讲授环节自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此推动学生素养的整体提升。团队的功能定位聚焦价值引领层面,教师群体以教学内容为媒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坚定政治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知识传授方面,依托严谨教学计划精确传递学科知识架构与逻辑框架;能力培养维度,则强调在认知基础上激发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训练,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与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统一整合。
(二)生物化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特点
生物化学主要用于研究细胞内各组分,如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而对于化学生物学来说,则着重于利用化学合成中的方法来解答生物化学所发现的相关问题。生物化学课程天然承载着多维思政教育基因,其知识体系深刻映射着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表现为探索生命分子奥秘时对客观真理的执着追求与实验证据的严谨遵循,伴随对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应用的伦理反思,生命伦理维度自然浮现于对生命尊严与技术边界的热议之中[1]。这门学科发展史中无数科学家攻坚克难的故事悄然渗透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家国情怀,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的价值取向不言而喻。课程内容更持续激发创新意识,酶工程改造或药物靶点设计等前沿课题不断挑战学生突破固有认知框架,而理解代谢网络动态平衡与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则需依托辩证思维审视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统一关系,建立对复杂生命现象的系统性认知逻辑。
三、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育面临的主要问(一)团队成员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不均衡
在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 教学个体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理解深度与实践意 呈现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存在可观测的差距,实际教学中往 任传导的精度差异,这些参差状态直接关系到育人元素渗透的深 4 价值引导的教学转化机制时,教研活动参与度与自主探索频率亦显现出非同步特征, 所需的理论素养储备和教学策略创新能力需要长期协调性培养。
(二)思政元素与生物化学专业知识融合度不高
当前部分生物化学课程在实施思政教 传递与价值引导尚未形成深度交织的有机联系,教师讲授代谢调控机制或分子 渗透于知识脉络的铺陈之中,对于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 具体案例的深度思辨推演[2]。某些课程设计将家 产生割裂感,创新意识培养则易局限于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而忽视 中的核心价值,客观上削弱了课程本应具备的立体化育人功能。
(三)团队协作机制与常态化教研活动缺乏
教师集体尚未形成稳定可见的集体智慧转化渠 间围绕教学方案设计进行的经验碰撞频率与深度存在提升空间,使得跨学 度化保障基础。常态化教学研究活动组织表现出非连续性特 策略的专项研讨平台,影响教师个体将思政元素转化为 共享机制建设相对缓慢导致典型案例分析未能充分激发 过程 难以获得结构化支持,教研共同体在探索专业知识与育人导向结合的集体 呈现出凝聚力薄弱现象。
(四)团队育人成效的评价体系尚未健全
现有评价机制对生物化学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观测维度存在明显局限,偏重知识掌握程度与实验操作熟练度的传统考核方式难以有效捕捉学生在生命伦理辨析或科学价值观塑造层面的认知深化轨迹。价值引导效果因缺乏贯穿课程教学全程的形成性评价设计而无法呈现动态发展图谱,团队协作育人过程中教师对创新思维激发与辩证方法论培养的实际贡献未能纳入评价指标框架,评价结果反馈与教学行为改进之间尚未建立实质性关联通道导致育人质量提升缺乏精准着力点,价值目标达成度模糊直接影响团队持续优化教学策略的内在驱动力[3]
四、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培育路径(一)明确团队育人目标与共同价值愿景
在团队建设初期,团队负责人需要组织全体专业教师围绕生物化学学科特征开展育人目标专项研讨,具体落实课程大纲内各章节对应的价值引领坐标位置,凝聚具有专业共识的育人目标文本框架。教研组成员在此基础上定期组织内部研习会深化对生命伦理内涵与科学方法论辩证关系的认知共识,促进成员个体在解读基因编辑技术原理与代谢调控机理时自觉关联社会责任意识渗透点的把握策略。课程组协同设计包含情景模拟与案例剖析的集体备课活动,通过成员分工设计典型知识模块的教学转化方案形成思维碰撞,逐步建立专业知识传授与家国情怀塑造双轨并行的教学实践图谱。团队应构建周期性成果交流机制依托常态化教学展示活动促使教师在核酸结构解析与酶催化机理等核心章节的教学演示中融入对创新思维培养路径的鲜活表达。最终依靠制度性协作形态实现团队育人目标从文本形态向课堂教学实践的自然转化,培育团队成员在生物大分子功能讲解中主动渗透科技伦理思辨的价值传导自觉性。
(二)提升团队成员思政素养与融合教学能力
团队需统筹设计聚焦生物化学学科特性的专题培训模块,邀请生命伦理学专家与课程思政名师联合开发涵盖基因技术伦理边界、科学发现史中的家国情怀演绎等典型主题的研修内容,使教师在深化糖酵解途径或中心法则等专业知识认知时同步掌握价值引导的切入视角。常态化举办跨学科教学案例深度研讨会成为能力转化的重要场景,团队成员围绕蛋白质工程伦理争议或代谢疾病防控中的社会责任等真实议题展开三轮以上结构化辩论,前者侧重分析技术风险与生命尊严的平衡原则,后者探讨公共卫生决策中的科学证据与人文关怀辩证关系,研讨过程强制要求提交结合自身教学章节的融合方案设计书。推行阶梯式教学示范机制构成实践落地的关键环节,资深教师率先在酶动力学专题中展示如何从米氏常数推导引申出科学研究严谨性培育,青年教师随后于核酸代谢单元尝试将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创新精神培养素材,每次示范后实施基于具体教学片段的微格诊断,针对“思政元素呈现时机生硬”或“专业逻辑被价值论述打断”等真实问题开展精准矫正训练,逐步形成可迁移的融合教学模式库。
(三)构建常态化、高质量的团队协作与集体备课机制
教学团队确立双周固定教研活动作为协作基础,每次聚焦生物化学教材中蕴含思政元素的关键章节,例如基因编辑伦理或物质代谢与健康生活的关联性,由轮值主讲教师梳理知识脉络与潜在育人结合点。核心小组依据学科特点预先划分专题模块,如蛋白质结构与科学精神、酶促反应与创新思维、生物氧化与辩证观点等,牵头设计模块化备课框架并提供经典文献与争议性案例作为讨论支点。成员在集体研讨中深度解剖教学难点,针对如何将 PCR 技术发展史自然融入家国情怀教育,或从血糖调节机制引申自律意识培养等具体问题展开实质性质辩,逐步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共识。每学期末组织封闭式教学复盘,结合学生课程评价与专业能力表现数据,重新校准酶动力学原理讲授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深度,修订下阶段集体备课的核心议题清单与资源建设优先级。
(四)完善基于育人实效的团队评价与反馈改进体系
督导组依据学科特性设定涵盖科学价值观内化度与伦理判断成熟度的核心观测点,将基因编辑技术讨论中展现的生命尊严认知深度或代谢调控案例分析呈现的辩证思维水平纳入课程考核评价量表,数据平台持续采集学生课堂伦理辩论发言频次与课后反思日志关键语义形成动态能力图谱。专业评估团队实施教学全周期跟踪诊断,在蛋白质工程教学设计阶段预判价值引导盲区,核酸代谢专题授课后运用结构化访谈解析学生家国情怀认知转化障碍点,基于氨基酸代谢单元测验结果挖掘知识掌握与科学精神培育的相关性规律[4]。建立双向即时反馈通道确保问题精准定位,督导组对酶动力学教学中发现的思政逻辑断裂问题应在四十八小时内向授课教师推送包含视频切片标记与改进建议的矫正报告,团队负责人结合三学期纵向数据比对识别成员在创新意识培养维度的能力短板。评价结果驱动教学策略系统性迭代,依据代谢疾病社会防控议题授课效果数据调整跨学科案例库配比,针对学生辩证思维测评弱项开发 DNA 损伤修复专题的思辨训练模块,每轮教学周期结束前完成评价指标与教学行为的双轨校准。
结语
培育具备高度思政育人自觉与卓越融合教学能力的生物化学教学团队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对团队发展面临的关键瓶颈予以揭示,并提出了一条系统性的培育路径,此路径以共同育人目标作引领,以成员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协作机制建设当保障,以科学评价反馈为驱动。后续要持续对团队长效发展机制展开探索,深化思政元素同学科前沿的融合创新之举,强化团队协同育人所形成的合力,切实让生物化学课程在塑造学生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上的独特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韩勇.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J].化工管理,2024,(33):40-43.
[2] 李小英,杨慈清,管丽红,等.课程思政运行模式助力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J].西部素
质教育,2024,10(21):1-6.
[3] 郭月丽,徐文鑫,陈伟德.课程思政视域下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黔南民族医专学
报,2024,37(03):346-350.
[4] 陈敏.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思考与构建——以生物化学下册课程为例[J]. 科教文
汇,2024,(19):1-6.2023 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团队培育项目编号:HTSZ2307项目名称:生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