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改良型A2O工艺中污泥膨胀问题的成因与防控策略研究

作者

段晓强

昆明城市污水处理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昆明65000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日益提升,改良型 A2O 工艺因其在脱氮除磷方面的稳定性能成为主流技术。然而,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活性污泥系统易出现膨胀现象,表现为 SVI 升高、沉降性差、出水混浊,甚至造成处理能力下降。污泥膨胀不仅是微生物生态失衡的结果,也是运行参数控制失当的反映。尤其在改良型 A2O 系统中,由于分段结构复杂、环境梯度明显,使丝状菌更易获得生长优势。因此,深入分析污泥膨胀的诱发机制,并探索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结合典型运行问题,从成因入手,提出系统性的防控对策,旨在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一、污泥膨胀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丝状菌异常繁殖

丝状菌如 Type 21N、Microthrix arvicella、Nocardia 等在活性污泥系统中广泛存在,正常数量时有助于形成絮体结构,提高沉降性能。然而,当其在系统内异常繁殖、长距离伸展出絮体结构时,易导致“膨胀型污泥”,表现为污泥松散、体积增大、SVI(污泥体积指数)升高。改良型 A2O 工艺中,厌氧与缺氧区时间设置过长、营养负荷波动大、有机物积累等都可能为丝状菌生长提供适宜环境,特别是在低温、高脂类有机物含量偏高时尤为显著。此外,丝状菌相较于絮凝菌对DO 适应性强,能在低氧条件下获得竞争优势。

(二)碳氮比(C/N)失衡

C/N 比是决定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重要营养参数。较低的 C/N 比(<8:1)常因碳源不足,造成反硝化不完全,亚硝酸盐 (NO2-) )积累,进而对污泥结构产生毒性影响,诱发丝状菌膨胀。而C/N 比过高(>20:1)时,易造成有机过负荷,导致丝状菌优先生长并抑制絮凝细菌。此外,当碳源中易降解组分(如乙酸、丙酸)比例偏低,系统中微生物代谢效率下降,也会促进某些“慢生型”丝状菌大量繁殖。因此,控制适宜的 C/N 比(建议在10:1~12:1 之间),是防止污泥膨胀的重要手段。

(三)溶解氧(DO)控制不当

改良型A2O 工艺好氧段DO 浓度的控制直接影响氧化速率和微生物选择性。DO 过低 (<1.0mg/L) )时,丝状菌(如 Type 1701)等低氧适应性种群优势增强,抑制絮凝细菌生长,形成“伪好氧环境”,加剧污泥膨胀。反之,DO 浓度过高 Γ(>4.0mg/L) )则可能引发内源呼吸增强、除磷菌(如 PAOs)被抑制,系统脱磷效率下降,打破微生态平衡。尤其在冬季低温条件下,DO 调节更显关键。合理分区曝气、应用 DO 在线监测控制系统是保障DO 稳定性的重要技术手段。

(四)污泥龄(SRT)控制不当

污泥龄反映系统中微生物的更新速率,是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参数。SRT 过短(<6~8 天)将导致絮凝细菌未形成稳定群落便被排出, 反而利于增殖周期短、易悬浮的丝状菌快速占据优势。相反,SRT 过长(>20 天)则容易形成老化污泥,EPS(胞外聚合物)分泌增多,污泥结构松散,SVI 升高,进一步造成膨胀。因此,改良型A2O 系统中建议将SRT 控制在 10~15 天,结合污泥回流比、负荷变化灵活调整。

(五)污泥回流与负荷波动

污泥回流比不合理(如低于0.5 或高于1.5)将破坏系统内菌群分布与负荷平衡,特别是高回流速率可能将丝状菌携带至前端厌氧段,打破其原有的选择性抑制环境。此外,若外部水量水质波动大,如高峰期进水 BOD、氨氮浓度骤升,系统微生物群落来不及适应,也会导致反应池内营养、氧气分布变化,为膨胀菌群提供“窗口期”。建议通过设置调节池、预曝气池,缓冲水质波动,配合回流比例动态调节系统运行状态,降低膨胀风险[1]。

二、防控污泥膨胀的策略建议

(一)稳定控制溶解氧浓度

改良型A2O 工艺各反应段对溶解氧(DO)要求不同,应根据功能区精细控制:好氧段:维持DO 在1.5~2.5mg/L,避免过低造成局部缺氧,促进丝状菌生长;缺氧段:控制 D0<0.5mg/L ,防止硝化反应前移,干扰反硝化过程;定期检查曝气设备运行状态,防止气量分布不均;推荐安装在线DO 监测仪,实现自动调节曝气强度。

(二)保持合理的碳氮比例

碳氮比例失衡是丝状菌易生长的重要诱因,应合理控制进水营养结构:建议 C/N 控制在10:1~12:1;进水碳源不足时可投加乙酸钠、葡萄糖等易降解碳源,促进反硝化;设置厌氧发酵池,提高原水中 VFA 含量,有利于磷释放和抑制丝状菌。

(三)科学设定污泥龄(SRT)

污泥龄过长或过短均可能诱发膨胀,应结合季节与进水负荷调整:推荐夏季控制在 8~12 天,冬季延长至12~18 天;加强排泥管理,避免老化污泥积聚;建议配合SVI、MLSS 动态监测,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四)优化污泥回流管理

污泥回流制度直接影响各段污泥浓度分布,应精准调控:回流比宜控制在 0.8~1.2;膨胀苗头出现时可短期提升至1.5;防止丝状菌富集污泥过度回流至厌氧段,打破菌群抑制平衡;设置污泥回流管道导流装置,提高选择性回流效果。

(五)强化丝状菌的识别与干预

不同类型丝状菌适应条件各异,应定期开展镜检观察,针对性处理:对 M. parvicella 型:控制脂肪类物质进入,必要时预曝气;对Type 021N 型:提升DO、加强搅拌或剪切力;对膨胀较严重情况,可短期投加次氯酸钠、聚合铝等药剂抑制其生长(剂量控制在 20~30mg/L) );化学干预应控制时长,避免对絮体菌群造成抑制[2]。

(六)建设完善的调节与预警系统

防控污泥膨胀还需建立健全运行监测与响应机制:设置调节池平衡进水水质和水量波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如SVI、DO、MLSS 探头);设定预警阈值,如SVI>180 mL/g 自动报警;制定污泥膨胀应急处置预案,实现快速响应。

结语:

污泥膨胀作为改良型 A2O 工艺中常见而复杂的问题,其产生机理涉及微生物结构、营养比例、氧传输与运行参数等多方面因素。本文从实际运行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污泥膨胀的关键成因,并提出了“六位一体”的综合防控策略。实践证明,稳定溶解氧、合理营养配置、动态控制 SRT 及污泥回流、强化丝状菌管理与系统预警,均有助于提升系统稳定性与处理效率。未来应进一步结合智能监测手段和微生态调控技术,实现污泥系统的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化运行,促进城市污水处理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晓娟, 张智瑞, 刘东洋, 等. A2O 工艺活性污泥黏性膨胀原因及控制措施[J]. 工业水处理,2024,44(4):198-204.

[2] 吴昌永, 彭永臻, 王淑莹, 等. A2/O 工艺的污泥膨胀及污泥特性研究[J]. 中国给水水,2021,24(23):33-35,39.

[3]赵凡.进水比对 A2O 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4,7(08):80-83.

[4]童金梦. A/0 工艺与 A2/O 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效果分析[J].山西化工,2024,44(08):24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