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巧用绘本激发大班幼儿数学学习兴趣

作者

周靓靓

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幼儿园 361026

摘 要:数学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由于其抽象性,常常导致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教师不断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由此逐渐发掘绘本教学的潜在价值。绘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其在享受故事乐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触数学概念。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巧用绘本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相关策略,为幼儿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班幼儿教学;学习兴趣;绘本教学

随着教育方法的不断革新,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已逐渐不能满足幼儿园教育的需求。绘本作为一种集图像与文字于一体的媒介,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因其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故事情节,而成为提高幼儿学习效果的有效工具。教师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还将帮助其获得对数学知识点的全面认知。

一、寻求多种途径,拓宽收集渠道

为充分发挥绘本在数学启蒙教育的潜力,幼儿教师应不断探索绘本资源的收集渠道。在资源收集的过程中,线上与线下的多元化策略显得尤为关键。线上平台,如电子图书馆、教育资源网站及社交媒体,成为寻找高质量绘本资源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线下资源的收集依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图书馆、书店及教育机构等传统渠道提供与绘本实物接触的机会,让教师和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绘本的艺术魅力。通过实地考察,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评估绘本的物理质量、图文设计以及内容的适宜性,这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把握数学核心,精选适宜绘本

幼儿教师应深入理解数学教育的本质,将数学的抽象概念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进而选取既能激发幼儿兴趣又能促进认知发展的绘本。在绘本选择上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而非仅仅传授数学知识,这对于幼儿长远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在精选绘本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需依据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及数学核心经验,深入分析绘本内容是否与数学概念相吻合,是否能够以幼儿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数学思维[1]。这要求绘本不仅包含数学概念的直观展示,更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探索数学思维,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此外,幼儿教师还需考虑绘本的艺术性与趣味性,因为优秀的艺术表现、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能够大幅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然接触数学知识。

三、基于实践教学,挖掘绘本价值

1.融合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融合情境以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以绘本《章鱼先生过生日》为例,教师通过构建生动的学习情境,将数学概念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教师首先介绍章鱼先生的背景故事,让幼儿沉浸在即将到来的生日派对的快乐氛围中。随后,教师引入生日派对的准备过程,分配礼物、装饰场地、准备蛋糕,这些活动都巧妙地融入数学元素[2]。例如,在分配礼物时,教师提出如何平均分配礼物给章鱼先生的朋友的问题,这个过程自然而然地涉及基本的分数概念。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引导幼儿提出问题。一位幼儿好奇地问:“如果章鱼先生有八位朋友来参加派对,每人该怎样分到礼物?”教师则引导幼儿通过具体的物品分配练习来探索解答,如用实物礼物模拟分配过程,使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概念的应用。教师利用故事中的场景,如装饰派对现场,让幼儿参与到计算所需装饰物的数量中。教师巧妙地利用故事情境,使幼儿在参与探索中学习数学。

2.结合经验,降低幼儿学习难度

教师通过与幼儿的日常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巧妙降低学习难度,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概念。以《一寸虫》绘本教学为例,教师利用绘本中的一寸虫的成长旅程,引入长度、计数等基础数学概念,让幼儿在故事情境中自然融入数学学习[3]。在活动开始时,教师通过讲述一寸虫的故事,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如测量一寸虫的长度、计算一寸虫遇到的食物数量等。通过这些具体的任务,幼儿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数学概念。在讨论一寸虫遇到的食物数量时,教师引入计数的概念。当幼儿对如何计算提出疑问时,教师通过提供不同颜色的小珠子代表不同的食物,引导幼儿进行分类计数,使其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计数技巧,同时理解数量的增减变化。此外,教师还利用绘本中的图像资源,如一寸虫穿过的各种水果,作为教学材料,引导幼儿进行形状、颜色的辨识和分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其学习进度进行适时调整点拨,成功地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让幼儿在享受故事的同时,掌握数学概念。

3.动手操作,提高幼儿学习效率

教师有效地将动手操作与数学学习结合,能够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以绘本《动物量身高》的教学为例,该绘本以测量不同动物的身高为主题,为幼儿提供既有趣又具教育意义的学习情境。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果我们要测量这些动物的身高,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促使幼儿积极思考,准备参与即将到来的动手活动。为了让幼儿深刻理解身高测量的概念,教师应准备多种测量工具,如软尺、木尺等,并展示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

在动手操作环节,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亲自测量教室内的一些物品,比如桌子的高度、书架的高度等,以此来模拟测量动物身高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幼儿提出各种问题,如“为什么这个桌子比我高?”或“这本书的高度是多少?”面对这些问题,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测量,然后记录下自己的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观察、测量和记录,这些技能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同时设计一项比较身高的小组活动,让幼儿互相测量并比较身高。这一活动不仅加深幼儿对身高概念的理解,而且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幼儿之间的互动,提高沟通能力。

4.深度理解,启发幼儿学习思维

教师通过深度的教学设计,启发幼儿学习思维,引导其探索数学的奥秘。以绘本《十只熊,一个家》教学为例,教师通过讲述故事内容,引起幼儿的兴趣,设置情境让幼儿沉浸在故事中[4]。随后,教师展示书中的插图,指出饭桌前坐着的九只熊和床上犯困的一只熊,询问幼儿:“如果一家有十只熊,现在有一只在床上,饭桌前还有几只?”通过这种提问,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使用减法来找出答案。接着,当故事进展到一只熊爸爸出门,家里剩下九只熊的情节时,教师再次利用这个机会,让幼儿尝试从九只熊中减去一只熊妈妈,探索剩下的熊宝宝数量。这一过程中,幼儿提出问题,如“现在家里有多少只熊宝宝?”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具体的物品,比如用玩具熊来模拟故事中的情景,帮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减法操作。

结语: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媒介,其价值在于其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情境呈现给幼儿,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教师通过巧妙设计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活动,使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相融合,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学习的意义,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应继续探索创新,使绘本教学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幼儿的成长旅程增添更多色彩。

参考文献

[1]吴梦昕. 巧用绘本,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 [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 (10): 122.

[2]戴群. 用绘本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 [J]. 小学生(中旬刊), 2017, (06): 64.

[3]倪赛华. 巧用绘本教学激发幼儿数学潜能 [J]. 漫画月刊, 2022, (35): 63-65.

[4]王栋颖.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绘本的运用探究 [J]. 家长, 2021, (20): 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