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探究
张琦
福建省泉州市群石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版)》指出语文教育要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思辨能力是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框架和考察内容,思辨性阅读教学则进一步强调了阅读活动的批判性、思考性和探究性,对学生多层次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优化提问方式,把握认知矛盾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思维”的教学目标,而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方式相对单一,教师组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同时应适时加以引导,从文本的关键点和学生的认知矛盾入手,设置具有较强讨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探究性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易到难,逐步提升问题的分析、理解难度,保证问题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循序渐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理解问题的方式方法,为学生理解教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奠定基础。
以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为例,为让学生理解文章中朱德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其行为所蕴含的意义,教师从文中关键语句“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出发设置讨论问题:“从这段描写中,你能看出朱德是一 个怎样的人?如果让你用几个词来形容他,你会选择哪些词?”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审视文章内容,在讨论中分析文中表现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等语句的特点。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描述能否全面概括朱德的形象,印证大家对朱德的评价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战士们对朱德的敬重与爱戴。
二、鼓励质疑,讨论激活思维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在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活动。语文阅读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为让学生深刻理解词句中传递的情感内涵,教师质疑阅读教学要求,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颠覆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运用思维的力量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课上应把握机会,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问,质疑书中内容和他人观点,在释疑中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内涵,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以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为例,教师在课上设置交流环节,部分学生认为故事主要表达了战士们对朱德的敬佩之情,部分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故事还体现了朱德以身作则、关爱战士的品质以及这种品质对战士们的激励作用。教师适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结合文中语句阐述自己的主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新审视文章内容,感受词句中的情感内涵,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和看法,在交流与讨论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构建阅读期待,引导自主探究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响应新课标要求,切实提高阅读质量,教师改变阅读活动的导入方式,从学生的兴趣要点出发,构建阅读期待,吸引学生带着问题与好奇投入到阅读之中,用期待的视野感受文章思想内涵,寻找与作者在思想上的共鸣,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阅读课堂,教师在阅读结束后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探析情节的转变过程,为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奠定基础。
以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为例,教师在阅读活动开始前提出问题,构建阅读期待:“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朱德是一位伟大的领导人,那在战争年代,他会和普通战士们做一样的事情吗?”得到否定或不确定的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里,朱德就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大家猜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学生在期待感的驱动下阅读文章,思考如果自己是朱德,为什么要选择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在思辨性分析中把握文章内容,增强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必须从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以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为例,引导学生跳出原本阅读框架分析文章内容,在讨论中分析,在探索中释疑,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思考、大胆质疑、谨慎判断、踏实求证的学习态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强.阅读教学中思辨性问题的设计路径[J].语文建设,2022(16):72-74.
[2]王万致,陈顺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J].语文建设,2021(2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