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引领与自我成长小学高年级德育新模式
罗木泉
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高峰洞殿小学 527300
引言
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始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道德认知逐渐成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方式已难以满足其深层次的成长需求。榜样教育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德育手段,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新的可能性。如何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榜样资源,推动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成为当前德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与多样化倾向
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儿童道德认知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重要时期,其道德判断能力呈现出由外部标准依赖向内在价值建构转变的趋势。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指出,该年龄段的学生已基本摆脱“规则不可变”的刻板认知,开始关注行为动机与情境差异,具备初步的道德推理能力。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理论进一步揭示,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道德情境时,能够尝试从社会角色、责任义务等多元维度进行判断,表现出一定的价值权衡能力。
这种判断能力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认知层面,也反映在行为选择上。例如,在涉及公平、正义、合作等议题时,学生往往不再简单接受教师或家长的评判,而是倾向于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个性化看法。这一变化表明,传统以统一标准为导向的榜样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复杂的道德认知需求,亟需构建更具弹性与引导性的德育路径,以促进其道德判断的深度发展和价值体系的自主形成。
(二)自我认同感增强与榜样选择的个性化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和社交范围的扩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对“我是谁”“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产生强烈关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强调,该阶段是建立“勤奋感”与“自我同一性”的关键窗口期,个体开始通过比较、模仿和反思逐步确立自我形象。在此过程中,榜样扮演着重要的参照作用。
然而,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榜样的选择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趋势。他们更倾向于关注身边可接触、可理解的对象,如同学、老师、家庭成员甚至 络人物, 非传统意义上遥不可及的英雄模范。这种转变反映出学生对榜样真实性和相关性的更高要求, 视榜样资源的选取逻辑,注重榜样类型的生活化、多元化与时代性,使其真正契合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有效的道德引导与人格塑造。
二、榜样引领与自我成长融合的德育路
(一)榜样选择的适切性与多样性原则
在小学高年级德育实践中,榜样选择是实现榜样教育有效性的基础环节。适切性原则强调榜样与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及道德发展阶段的匹配程度。 究表明,榜样形象若过于理想化或脱离学生日常经验,易导致其产生疏离感,削弱榜样教育的影响力。因此, 在榜样设定过程 ,应优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情境、具有可感知性和可模仿性的对象,如身边优秀同伴、教师、家长,以及与学生兴趣相关的社会人物。
多样性原则则要求榜样类型涵盖多个维度,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特征、成长路径等,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心理需求与价值取向。例如,在强调坚韧品格的同时,也应纳入合作精神、诚信意识、责任感等不同类型的道德榜样。这种多样化的榜样资源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与选择中形成个性化的道德认同,从而增强榜样教育的内化效果。
(二)榜样内化过程中的情感共鸣与行为模仿
榜样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榜样信息的内化,而非简单的外部模仿。情感共鸣是榜样内化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学生在情感层面与榜样产生联结,才能激发其对榜样行为的认同与模仿。研究表明,学生在观看榜样事迹时,若能产生移情体验,其后续行为模仿的意愿显著增强。因此,在榜样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情境创设与情感引导,例如通过叙事教学、角色扮演、影像资料等方式,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榜样的情感体验与道德抉择过程。
行为模仿则是在情感共鸣基础上的实践转化。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从观察学习向行为实践过渡的关键阶段,其模仿行为具有选择性和阶段性特征。教师应通过行为示范、任务引导与反馈强化,帮助学生将榜样行为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行动,并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习惯。
(三)自我反思与道德成长的互动机制
榜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道德自我建构,而自我反思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反思不仅包括对榜样行为的理性分析,也涵盖对自身行为的对照与调整。研究表明,学生在经历榜样学习后,若能通过写作、讨论、自我评价等方式进行系统性反思,其道德认知的深化程度和行为改变的持续性显著提高。
在小学高年级德育中,应建立结构化的反思机制,例如设置道德日志、开展小组讨论、组织自我评价活动等,以引导学生在榜样学习与自我认知之间建立动态联系。这种反思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识别自身道德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还能促进其形成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为道德成长提供持续动力。
结论
榜样引领与自我成长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创新,更是回应小学高年级学生道德发展需求的有效路径。通过精选榜样资源、优化引导方式、强化学生主体参与,有助于实现由外而内的道德转化,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自主建构能力。未来应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验证该模式的操作性与可持续性,为小学德育提供更具生命力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袁国芳.以实践社团理论引领小学榜样教育的新路径[J].中小学班主任,2023,(22):20-22+33.
[2]陈志, 徐俊.榜样引领个个争先——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厂小学教师团队建设思与行[J].江苏教育,2022,(86):37-41.
[3]俞润山.榜样引领•角色体验•换位思考——关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