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管理与学生抗逆力提升的深度融合
陈怡芳
老隆学校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抗逆力培养的重要阶段。班级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抗逆力的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班级管理与学生抗逆力提升的深度融合,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提出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以促进学生抗逆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抗逆力;心理发展;教育策略
一、引言
抗逆力,又称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或挑战时,能够积极应对、迅速恢复并适应的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抗逆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班级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未来发展。因此,如何将班级管理与学生抗逆力提升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班级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一)班级管理的现状
当前,初中班级管理普遍采用传统的权威性管理模式,教师作为管理者,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往往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同时,班级规章制度往往过于严格,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对班级管理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效果。
(二)班级管理的挑战
1. 学生个体差异显著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个体差异显著。不同学生在性格、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对班级管理的需求也不同。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成为班级管理的一大挑战。
2. 信息化时代的冲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但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成为班级管理的新课题。
3. 家庭教育的缺失
部分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学生抗逆力的培养。
三、抗逆力培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一)抗逆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抗逆力培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积极心理学、认知行为理论等。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积极力量与优势,认为个体在面对逆境时,能够调动自身的积极资源,应对挑战。认知行为理论则认为,个体的认知与行为是相互影响的,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模式,可以改善其行为表现。这些理论为抗逆力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抗逆力培养的实践意义
1.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抗逆力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压力与挑战,调节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
抗逆力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律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
3.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抗逆力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四、初中班级管理与学生抗逆力提升的深度融合策略
(一)营造积极班级氛围,夯实抗逆力根基
和谐的班级氛围是学生抗逆力培养的基础。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形成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支持与温暖,从而在面对困难时更有勇气与信心。
(二)开展主题活动,搭建抗逆力实践平台
系列主题班会与活动是锤炼学生抗逆力的“演练场”。开展挫折认知主题班会,借助案例视频、角色扮演,剖析挫折成因、类型,引导学生识别日常困境;组织“挫折吐槽大会”,学生倾诉委屈后,集体讨论应对思路,消除恐惧心理,树立“挫折即成长机会”观念。
团队拓展活动可强化学生合作与解决问题能力。户外定向越野,分组竞赛找目标、解谜题,途中遭遇迷路、道具损坏等意外,促使成员协商应变;室内搭建“乐高积木挑战赛”,限时完成复杂造型,过程中零件缺失、结构不稳是挫折,学生摸索补救方法,体会坚持与创新的价值。
社会实践拓展视野,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关爱孤寡老人、环保公益活动,接触社会多元需求,碰壁不可避免,学生从中学会调整沟通方式、克服环境困难,收获社会认可,增强自我效能感。
(三)个性化指导,精准赋能学生抗逆力
每个学生抗逆特质与困境各异,班级管理需兼顾共性与个性。教师日常观察学生情绪、成绩波动,锁定受挫学生;通过谈心、心理问卷,深挖挫折根源,是学业瓶颈、家庭变故还是社交霸凌。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组织“学友帮扶小组”,依薄弱学科匹配小老师,定制学习计划,定期复盘进步;遭遇家庭变故者,协调心理教师一对一辅导,必要时家访,联动家长给予情感关怀与生活保障。
性格内向、社交敏感学生易在人际中受伤。教师创设“社交小课堂”,传授社交技巧;安排性格互补同学结伴同行,课间引导互动,逐步消除社交恐惧,提升人际抗压能力。定期复盘帮扶成效,依据学生状态灵活调整策略,确保抗逆力提升精准有效。
(四)家校合作,构筑抗逆力共育网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校合作对于提升学生的抗逆力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应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共同制定教育策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支持的家庭环境。同时,要鼓励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六、结论与展望
初中班级管理与学生抗逆力提升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实施个性化班级管理、加强家校合作、开展抗逆力教育活动以及完善班级规章制度等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抗逆力水平。未来,教育工作者应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以促进学生抗逆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全面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海洲, 边和平. 挫折教育论[M]. 沈阳: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 刘志军. 初中生乐观归因风格与抗挫折能力: 自尊的中介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11(12): 70-75.
[3] 王文科. 生命教育概论[M]. 台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 陈尽染. 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渗透生命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8): 62-65.
[5] 滨海心领航. 提升学生抗逆力 探索育人新模式[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54): 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