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捧着育人初心,扎根生活土壤:初中语文教学的践行与思考

作者

赵静静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引言

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语言能力、道德的培养和提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先生的“把全个人都献给 个事业,全心全意, 丝一毫私念不存,这就是忠,这就是真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及他的“生活教育”思想为我们教育教学指明了目标,提供了方向,但需要每位教师去如何践行和贯彻到课堂中来。笔者以此为前提并结合初中的教学情况探究如何利用情感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来达到 颗培养青年之神圣志向,而深固其立足点于生活上”的教育目标,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挑战

1.1 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所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原则就是老师应该以“无私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注重的是学生各方面的修养和发展而不是只传授知识。此观点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对中学语文教育中就应关注学生的感情、思维和人格的发展这一类话题尤其有效,他强调的是“生活教育”,那就是教育的目标应贴近生活,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感和教学内容应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在真实的实际生活中学习有用的知识。现今,该观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唤醒他们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

1.2 “捧着育人初心,扎根生活土壤”的教育价值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师职业道德彰显了教师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在“活人”身上打底子,即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品性,其意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教育应当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而非单纯追求掌握知识。中学语文教育者要将课上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境相联系,重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造性,只有这样,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产生作用,他们才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学习方式的应用,在提高自身学习欲望和兴趣的同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目的。

2、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契合点

2.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精神

2.1.1 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给学生语言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培养他们的情感、品格、人格”,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是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状态,并且不仅仅把知识传输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上课内容、班级管理、与学生的沟通来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从学语文的过程中多有收获。

2.1.2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受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影响,我们要将语文课上的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互相帮助、共同参与、主动投入的过程。教师不仅仅是传道者,也是一个学生思想、情感导师。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营造轻松的学生氛围,尊重学生情感需求,倾听他们的内心声音,体察他们的独特,从公平对话、平等互动上,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关爱、感受鼓励。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

2.2 “生活教育”理念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也要回归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学语文教学因为与我们的生活世界直接关联,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于中学语文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语文课引领学生感受生活中多元性与多彩性,理解并懂得学习知识的实在价值。

2.2.1 生活教育的核心: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

主要就是把教与学、与生活实际结合为一体,使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实际中学习到知识,学会智慧。

在初中语文课中,教师们就应当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利用有趣的文章与真实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们对于语言以及文学的兴趣。通过将课堂所学所知融入到学生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对世界以及价值观层面有更完整的认识。语文不仅仅只是教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所掌握到的观察与分析、表达等能力,更好地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后成为一名具备独立思维与创造能力的人。

3、以“捧着育人初心”为指导,扎根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

3.1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一词作为一个包括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在内的学科,其“主课”并不仅仅体现在其传授的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感染学生的情操,我们则要将学生情感培养融入到日常语文教学之中。情感教育的目的则是能够引导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标准和世界观。陶行知所强调的“教育即生活”就要求教育应关注学生自身的要求,关注其情感的发育。因为它是一门涉及到丰富的情感体验的人文型学科,所以教师必须要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借用文学作品当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品主旨思想来与学生建立起共鸣,产生其内心的肯定态度。

3.2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另一个体现就是营造出生活化教学环境。如果仅仅是通过书本给学生讲解知识,学生很有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需要积极挖掘和运用学生的自身经历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语言学习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主动意识。

例如教授《论语》这本典籍,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思考“温故而知新”该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课堂互动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意见,并将其应用到日常学习中的自我反思中,激发学生对于古文名句的探究热情。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把握所学知识的关键点,并且还可以通过现实生活将古典文化的意义挖掘出来。

3.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自信

随着当今社会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培养这种批判性思维将帮助学生们面对各种信息、观点时坚持理性思考、自主判断。而在当代社会,文化自信又是要求学生充分认识 国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构建正确、健康的文化观念。那么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观点,拥有健康、正确的文化自信。

结论

将陶行知教育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植入中学语文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能让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教师不仅应当以点带面注重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关照学生情感、道德、思维等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做,以生本爱智的思想为基石,在学习中渗透情感因素,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激活课堂并引思入理。对于后续的教学活动,我们仍需不断地去探究、反思,让教育思想与实际操作间密切相联,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晓梅; 李文轩. 生活化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J]. 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3(12): 45-48.

[2] 陈建华; 张国强. 初中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J]. 中学教学, 2022(7): 52-56.

[3] 刘天宇; 周志刚.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结合[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1(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