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
张淼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430212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思政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日益显着的促进作用。目前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文章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改革方向和对策进行了探讨。首先从思政课程定义及重要性入手,明确新时期思政课程教育核心地位;对思政课程改革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滞后性,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和信息技术运用不充分等主要问题进行剖析。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
引言
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部分,肩负着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以及增强国家认同感等重要使命。新时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思政课程也迎来了空前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教学模式及内容已很难适应现代学生思想需要,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也给思政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如何有效地推动新时期背景下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解决目前教学中内容落后,形式简单,互动性不强的问题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概念与理论基础
1.1思政课程的定义与重要性
思政课程指的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历史文化等为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在知识教育中既占有重要地位,又塑造了学生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新时期背景下思政课程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深入的当下,面对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思政课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增强国家和社会认同感、责任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践行。
1.2新时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突出了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这种观念的变化推动着教育模式变得更多元,更互动,更个性化,特别是思政课程教学,需要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提出也促进了思政课程现代化改革,这就需要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接近时代需求、本发明实践性强,时代感强,促进了学生参与度和思维深度,进而增强了教学效果以及社会影响力。
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2.1教学内容与时代需求脱节
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落后,没有及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造成课程内容脱离当代社会热点。在社会瞬息万变的今天,特别是在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等因素的冲击下,学生所接触的信息以及思想背景越来越复杂,传统思政课程在内容上显得太过单一陈旧,没有对学生所关注的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国际关系等社会热点问题做出及时反应。
2.2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教师“灌输式”教学而忽略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课堂上没有充分自主学习与思考。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转移,常常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很难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和批判性思维。这种单向教学模式使思政课程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与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与认同往往滞留于表面,没有引起深层次的思想碰撞与价值观内化。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急需被打破,对互动性,参与性以及实践性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以促进该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2.3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信息化时代下,思政课程运用信息技术还显乏力,课堂互动性与吸引力不强,没有有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尽管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在线教学平台,虚拟实验,互动软件)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思政课程中,其普及程度和应用深度尚显不足。传统教学模式以讲授和课本为主,忽略了多媒体和数字化资源的教学优势,使得课堂氛围较为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运用信息技术既能增强思政课程互动性、趣味性,又能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学习空间,让教学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3.1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性与时代感
为了更好地回应新时代社会的需求,思政课程的内容必须及时更新,紧跟社会热点和学生的思想需求。课程内容要更加注重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的结合,特别是要融入当下关注的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网络伦理、国际关系等议题,增加对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思政课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与讨论,提升课程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此外,思政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变革,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实践性。
3.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要有效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不足,因此,思政课程应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分析。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思政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观点、辩论思辨,帮助学生在互动中建立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和课堂活跃度。
3.3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学互动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手段。要提高思政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在线平台、虚拟教学资源、智能化工具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通过搭建线上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将课程资源、讨论区、测试题等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互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视频、动画、虚拟实验等)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着内容更新滞后、传统教学模式局限及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但也蕴含着广阔的改革空间和创新机会。通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与时代感的融合,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感,以及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课堂互动性,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必将得到有效提升。只有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中,思政课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人才,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宇. 基于课程思政的中药学教学案例的挖掘与呈现[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 22 (22): 37-40.
[2]何周华, 袁锦. “大思政课”视域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探析[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 (31): 113-116.
[3]李尚明, 周锦涛.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展的研究综述[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3.
[4]郑淑曼. 新文科时代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课堂的创新设计与实践[J]. 才智, 2024, (32): 29-32.
[5]谭晓静, 黎列娥, 阳世伟, 杨雷.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挑战与策略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 16 (19):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