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路径
刘鹤
平陆县第一初级中学044300
引言
当前教改背景下,核心素养被广泛认可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初中英语课程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要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品质包括创新思维、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可以在英语阅读课堂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核心素养与思维品质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它并非单一能力的体现, 而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 在英语课程中,核心素养具体涵盖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 融合互动,共同构成了核心素养的完整体系。其中,语言能力是核 养的发展提供载体;文化意识体现了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形成跨文化理解与认同; 则反映了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是学生认知能力的核心体现;学习能力则是核心素养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保障学生在终身学习中不断进步。
而思维品质本身,指的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 它具体体现在学生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的层次和水 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发现问题本质,更有条理 问题;同时,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能引导学生作出正确 ,这也是核心素养中“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而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要求, 而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也为思维品质的优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现状分析
2.1 当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过程关注不足。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进行单向讲授,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使得他们难以将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也减少了他们在阅读中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的机会。倘若这种状况持续,将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提升。
此外,当前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明显不足。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心在于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无法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及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使得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分析问题和表达个人观点时感到困惑。同时,较低的参与度也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减弱,限制了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探索和思考的可能性。
2.2 学生思维品质的现状
首先,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普遍不足。许多学生在面对阅读材料时,缺乏独立思考和提出新观点的能力。他们往往习惯于复述课文内容,而不是尝试从多角度分析文本,引发新的想法。这种现象的出现通常源于课堂教学未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教师在设计活动和提问时,如果没有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学生就会因为缺乏挑战而难以发展出创新思维。
其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相对薄弱。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文本内容,还需要分析作者的观点、识别论据的有效性以及评估信息的可靠性。然而,许多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不足,往往倾向于接受信息而不加以质疑。他们很难对一段文字提出深入的分析或提出异议,导致在面对复杂信息和多元观点时,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辨别力。
三、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与路径3.1 课堂活动设计3.1.1 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材料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想。除了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入新闻报道、杂志文章、文学作品以及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的文本。这些材料不仅涉及不同的主题和风格,还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多元的文化及观点,激发他们的思考。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鼓励他们提出疑问、表达观点,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此外,运用多样化的文本类型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比较与分析,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1.2 设计思维导图活动
设计思维导图活动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策略。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将复杂的信息结构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后利用 主要观点、逻辑关系和个人理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内容的分析中。通过这种可视化的工 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总结和归纳能力。此外,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思考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3.2 教学方法的创新
3.2.1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互动和思维碰撞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分成小组,共同探讨阅读材料,分享各自的见解与理解。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从同伴那里获取不同的观点,还能够通过讨论和辩论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此外,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面临问题和挑战时,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案,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至关重要。
3.2.2 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师可以在每次阅读活动之后,留出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他们在理解文本时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种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还能够促使他们在思考中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反思性学习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3 教师角色的转变
3.3.1 从知识传授者到引导者
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负责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然而,在新形势下,教师需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对阅读材料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使他们在互动中建立更深的联系和理解。
3.3.2 提供即时反馈与支持
教师在课堂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即时反馈与支持。及时的反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还能够指导他们如何加以改进。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小组讨论、作业提交以及课堂表现,及时评价他们的理解程度,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予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困惑。有针对性的反馈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四、总结
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路径,分析了当前教学模式的局限及学生思维品质的现状。针对性提出了通过多元化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角色转变等策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期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胡修华. 新课标视角下初中英 语阅读“ 教- 学- 评一体化 ” 教学策略 研究 [J]. 知识文库,2025,41(04):64-67.
[2]杨珏.核心素养视角下 5E 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2025,(03):101-102+105.
[3]张琼梅.核心素养视角下跨学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校园英语,2024,(50):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