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施工工艺优化策略探索
徐帅
1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311100 2浙江华东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311100
摘要:复杂地质环境下的桩基施工面临着地层结构多变、设备适应性差及施工隐患突出等问题,地质勘察和施工工艺的传统模式已难以有效应对当前施工中的瓶颈困境。针对上述挑战,本文分析不同地质条件的典型特征,提出前期高精度地质探测和BIM技术结合的勘察手段,明确软弱层注浆加固、砂卵石层旋挖与冲击钻联合施工及岩溶地层桩端扩底处理的施工路径,强调工序间实时调度和工艺协调的必要性,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施工参考。
关键词:复杂地质;桩基施工;工艺优化;地质勘察;施工协调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年加快,车辆大幅度增加,城市道路中普通平交路口的通行方式已经不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立体高架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国城市中。然而,由于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不同,所处的地质条件也千差万别。在已有的城市高架桥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高架桥的施工往往面临着很多难题,本文拟通过对复杂地质环境下典型障碍的归纳与应对路径的总结,探索一条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工艺优化方案。
一、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施工的关键挑战
1. 地质复杂性分类及典型特征
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差异直接决定了施工方案的适宜性与工程质量的可控性。软硬互层地质结构由于不同地层间的抗剪强度差异,极易在成孔过程中产生侧壁不稳定问题,而断层带常伴有破碎带和高地应力,易导致钻头受阻、孔壁坍塌等现象频发。砂卵石层成分不均匀,局部粒径较大且可滚动,施工过程中钻进速度难以控制,孔径稳定性差,易诱发沉渣堆积和沉桩难题。若遇人工填土层,其压实度、成分不可预判,质量波动大,需对施工参数进行实时调整,否则将难以保证桩基垂直度与承载力。地下水的存在使孔内水压不稳,尤其在含水层与砂层交界处易发生流砂,甚至出现涌孔现象,而在地形高差显著的区域,因地应力变化显著,沉降不均易产生桩基偏位。在地震高烈度区,由于土体液化风险加剧,对桩基抗震性能的设计与施工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常规处理措施已难以满足其安全冗余。
2. 对施工设备与技术的适应性要求
施工设备能否与复杂地质条件相适配,决定了成孔质量与施工效率。在岩层中作业,若仍使用常规旋挖设备,极易出现进尺缓慢或钻头损坏现象,严重影响施工周期。相反,选用冲击钻、潜孔锤等高强度机械更能契合坚硬地质条件,提升破岩效率。而在松散砂层或富水地层施工时,仅靠干法钻进易造成坍孔,需引入正反循环或泥浆护壁系统,实现孔壁稳定与成孔通畅的统一。设备种类、性能参数及施工工艺之间的协同,是决定桩基施工是否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任何机械化的盲目套用,都将引发后续不可控风险。
3. 常见施工问题及工程隐患分析
在复杂地质中作业时,孔斜现象频繁出现,往往源于钻进方向控制不足或地层抗扰性差;坍孔则多因成孔过程中支护措施不到位,泥浆比重控制不严,或设备性能不匹配;卡钻主要发生于卵石层和断层带,钻头易被大粒径石块卡住,甚至导致设备报废。若持力层厚度与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桩底承载力下降,将直接威胁结构物安全。因问题频发造成工期延误,反复返工不仅推高成本,还极易引发施工纠纷。由此可见,复杂地质条件不仅挑战技术与设备,也考验着管理与应变机制,任何疏忽都可能在后期转化为深层次的质量隐患。
二、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施工工艺优化策略
1. 前期勘察与信息化支撑的提升策略
在复杂地质环境下开展桩基施工,前期地质勘察不仅需覆盖常规深度与区域范围,还必须延伸至可疑构造带与软弱夹层集中的局部区域,通过加密布孔与动态补勘的方式补全断裂结构、异常地层的细节信息。钻孔取样过程中不宜简单依赖常规取芯,应结合静力触探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手段,获取土体强度、变形模量等关键参数,在原状土扰动极小的条件下真实反映其力学特性。针对高地下水位或季节性水文变化明显的场地,还需布设长期监测井,持续记录水位波动,为后续泥浆护壁、抽水降压等工艺设计提供依据。
信息化支撑方面,不宜将BIM技术停留在形体展示层面,而应将勘探数据、地质图层、结构模型与施工路径深度融合,在三维环境中提前模拟成孔工序,识别与预判可能冲突点,便于优化桩位布置及施工顺序。通过在施工准备阶段同步部署智能监测设备,可实时采集钻进深度、扭矩、护筒垂直度等关键数据,结合地质数据库自动比对异常变化,工程技术人员可据此及时调整施工参数,实现“预案-监测-反馈”的闭环控制。
2. 针对不同地质状况的工艺调整路径
软弱地层中进行桩基施工,须提前进行注浆加固,选择以水泥-粉煤灰或超细水泥浆为主的低黏度材料,以压力分层注入方式填充土体孔隙,构建初步承载骨架,避免成孔过程中因剪切破坏或水流扰动引发塌孔;随即采用泥浆护壁技术,控制循环系统中比重、黏度与砂率,使孔壁形成稳定泥膜层,并通过调节循环速率与反压平衡地下水渗透力,确保桩孔结构完整。
在砂卵石层中成孔,需要灵活组合旋挖与冲击钻施工工艺,根据不同深度粒径与成分调整钻进方式。起始段使用旋挖,依靠高转速与切削力快速穿透浅层,遇大颗粒密实卵石时,则转换为冲击钻进,借助锤击原理破碎卵块,同时控制冲洗液循环,及时清除孔底碎渣,避免再沉积。若遇局部漂石或孤石结构,应配备岩心钻或液压扩孔装置处理,防止钻具卡阻。
面对岩溶或断层带地层,需对桩端处理作专门设计,建议采用扩底桩型,通过机械扩挖或爆破扩底工艺构造椎形承载体,提高底部承载力与抗拔能力。扩底过程中需控制爆破能量或扩挖幅度,防止扰动周边岩体,引发围岩塌落或渗水风险。为避免桩端失稳,宜辅以高强度砂浆封底并设引水孔引导地下水排出,形成稳定桩端承载界面。
3. 工艺环节间的协同与工序优化
施工过程中的环节衔接需具备一定弹性,应根据地质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工序组合。例如在易坍塌地层施工中,宜将成孔、下钢筋笼、灌注混凝土等环节连续组织,缩短桩孔开放时间,防止孔壁变形或渗水扰动;设备与人员配置方面,应将钻机、泵送系统、吊装设备进行编组管理,构建循环作业节奏,避免因等待或设备闲置造成工序断层。
多班制作业与精细调度系统联动是提高工序协同效率的有效路径,现场管理人员应通过施工数据平台掌握实时进展,以分钟级粒度安排物资进场、机械转场、人员轮换。数据采集系统与管理决策系统同步对接后,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桩孔实时状态动态决策下一步作业流程。例如某一钻孔出现进尺缓慢,可立即调派冲击钻替代旋挖,调整后续桩位开钻顺序,避免局部工区形成施工瓶颈。通过组织机制与信息系统的高效协同,方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桩基工程整体工艺的系统化优化。
三、结论
复杂地质条件给桩基施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与风险,传统施工方法已难以适应现场多变环境,必须从勘察阶段提升信息化精准度,以泥浆护壁、注浆加固、旋挖冲击联合成孔及扩底桩端处理等精细化工艺组合策略,有效缓解施工中的常规问题。同时施工现场管理需实现多环节动态协调与实时监测,依托信息技术完善决策机制,方能切实保障桩基工程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崔鹏,李浪清,谭鑫贵,等.喀斯特地质条件下某市政桥梁桩基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2,7(6):45-47.
[2]刘义平.复杂地质区域桩基施工方法浅析[J].砖瓦,2023(2):145-147.
[3]罗雷,王志仁.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桩码头桩基施工技术研究[J].珠江水运,2025(2):60-62.
[4]苟泽东,简正,杜海明,等.复杂岩溶地质条件下零沉渣桩基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施工技术(中英文),2023,52(13):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