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破解“怕写”困境: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优化路径

作者

曹丹丹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经济开发区小学 223900

当前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部分学生视写作为“负担”,下笔时言之无物;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模板化指导,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评价环节重“纠错”轻“激励”,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更可能影响其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与终身学习的热情。基于此,本文立足教学实践,结合部编版教材特点,对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优化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重要性

从学生发展角度而言,习作是学生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通过习作,学生能够梳理自己的思维过程,深化对生活的认知,同时在文字打磨中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小学高年级习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初中阶段议论文、说明文等更复杂文体的学习,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石。

二、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一)习作基础薄弱,表达能力不足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学生存在“三缺”问题:

1.缺素材:学生生活经验有限,不善于观察生活,习作时常常觉得“没东西可写”,内容空洞乏味。例如写“家乡的美景”,多数学生只停留在“我的家乡有山有水”的笼统描述,缺乏对具体景物的细节刻画。

2.缺逻辑:文章结构混乱,段落之间缺乏衔接,叙事没有条理。比如写“一次难忘的经历”,部分学生一会儿写事件经过,一会儿插入无关的回忆,读者难以理清脉络。3.缺个性:习作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写“我的老师”时,学生多套用“老师带病上课”“深夜批改作业”等模板,很少结合自己与老师的真实互动进行表达。

(二)评价方式单一,反馈效果不佳

习作评价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当前评价方式存在明显不足:

1.评价主体单一:几乎由教师全权负责评价,学生缺乏自评、互评的机会,难以形成自我反思和同伴学习的意识。

2.评价标准僵化:过度关注“字、词、句、段”的规范性,忽视内容的真实性和思想的独特性。一篇充满童真但有少量语句不通顺的习作,往往得分低于一篇内容平淡但语法规范的习作。

3.反馈缺乏针对性:教师评语多为“中心明确”“语句通顺”等笼统表述,学生无法明确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例如学生在描写人物时缺乏细节,教师若只评“人物描写不具体”,学生仍不知如何改进。

三、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提升策略(一)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会写”

1.从“范文模仿”到“生活迁移”。

范文的作用应是“启发”而非“限制”。例如教“景物描写”时,先让学生读《济南的冬天》中“小雪后的山”的片段,分析作者如何用“比喻”“拟人”写出景物特点,再让学生观察校园的秋天,模仿这种方法写一段话,但不要求结构完全一致。学生可以写“校园的梧桐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也可以写“秋风把桂花的香味送到了教室”,只要有自己的观察即可。

2.采用“情境教学”,激活体验。

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获得写作素材和情感体验。例如写“一次劝说”,可以设计情境:“同桌总爱用作业本折飞机,你该怎么劝说他?”让学生先进行口语练习,再把劝说的过程和对方的反应写下来;写“记一次家务劳动”,可以让学生先回家做一次家务,记录劳动的步骤和感受,避免“闭门造车”。

3.结合“单元整合”,循序渐进。

习作教学应与阅读、口语交际等板块结合,形成“读写结合”的训练体系。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阅读课学习《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后,口语交际课让学生“讲民间故事”,习作课则引导学生“创编民间故事”,从“读故事”到“讲故事”再到“写故事”,降低写作难度,让学生在积累中提升。

(二)创新评价方式,让学生“写得更好”

1.构建“多元评价”主体。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照“习作评价表”(如“内容是否具体”“情感是否真实”“语句是否通顺”)给自己打分,并写下“我觉得这篇习作最棒的地方是„„”“下次我想改进的是„„”。

同伴互评:采用“小组交换批改”的方式,让学生用“波浪线”画出同伴习作中的精彩句子,用“问号”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写下建议。例如“你写的‘爸爸冒雨送我去医院’很感人,如果能写出爸爸淋湿后的样子就更好了”。

教师点评:教师的评价应“抓重点”,针对学生的不足给出具体建议。例如学生描写不具体,可评:“你写妈妈很爱我’,如果能加上‘妈妈每天早上帮你热牛奶时会先尝一口温度’这个细节,会更感人。”避免笼统的评价。

2.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进步。

建立“习作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不同阶段的习作,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例如将五年级开学时的第一篇习作和期末的习作对比,即使后者仍有不足,但只要比之前“内容更具体”“语句更通顺”,就给予肯定。同时,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如“你这次写的作文比上次多了 3 个细节描写,进步很大!”

3.采用“鼓励性评价”,保护信心。

对学生的习作多肯定、少批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找到闪光点——字迹工整、用上了新学的词语、有一个独特的想法等,并用“你这次的字迹比上次清楚多了,继续加油!”“这个比喻用得很巧妙!”等评语鼓励。对于不足,用“建议”的语气表达,如“如果能把这件事的经过写得再详细一点,读者会更明白”,而非“你写得太简单了”。

四、结语

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既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助力其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习作基础薄弱、教师指导模式固化、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教师需立足学生实际,结合部编版教材优势,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积累、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等多个维度着手。通过将习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知写作价值;借助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肯定与激励中增强写作信心。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摆脱“怕写”的困境,在习作中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不仅提升习作能力,更能培养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筑牢根基。同时,也希望本文提出的策略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共同推动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丽芬.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4,(23).

[2]赵俊.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