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在船舶管系设备智能调度与资源优化中的应用

作者

方玉杰

威海德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威海 264200

第一章 引言

航运业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支撑,其运营效率直接影响着物流成本和能源消耗。近年来,随着船舶管系设备复杂度的提升,传统人工调度方式逐渐暴露出响应速度慢、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在面对突发工况或复杂航行环境时,人工决策往往难以实现最优化的设备参数调整,导致能源浪费和设备损耗加剧。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技术基础

2.1 船舶管系设备调度研究现状

船舶管系设备调度作为航运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传统调度方法主要依赖人工经验判断和静态规则,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航行环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开始探索智能算法在该领域的应用潜力。

在技术演进方面,早期研究多集中于单目标优化问题,如燃油消耗最小化或设备利用率最大化。然而,实际船舶运行中往往需要同时考虑能耗、安全、设备寿命等多重目标,这使得传统优化方法面临计算复杂度高、适应性差等局限。

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现有研究仍存在若干待解决的问题。多数智能调度模型依赖大量高质量训练数据,而船舶运行环境的特殊性导致数据获取成本较高。此外,算法在极端工况下的鲁棒性仍需验证,特别是当传感器数据出现异常时如何保证决策可靠性。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小样本学习、迁移学习等技术在船舶管系调度中的应用潜力。

2.2 人工智能在资源优化中的应用技术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源优化领域的应用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实现复杂系统的动态调整与效率提升。在船舶管系设备调度场景中,主要涉及三类关键技术基础:数据感知与处理技术、智能决策算法以及系统集成框架。

数据感知与处理技术是智能调度的先决条件。现代船舶配备的传感器网络可实时采集压力、流量、温度等运行参数,构成多源异构数据流。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控制系统的适应性和智能化水平。这些数据经过特征提取和归一化处理后,为后续分析提供标准化输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时序数据处理技术能够捕捉设备运行的动态特性,例如通过滑动窗口机制分析参数变化趋势,为预测性维护提供依据。

技术融合是当前发展的主要特征。传统运筹学方法与深度学习相结合,既能发挥数学模型在约束条件下的精确求解优势,又能利用神经网络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例如,在管路压力分配问题中,混合整数规划可确保基础约束的满足,而深度学习则负责处理环境扰动带来的变量波动。这种组合策略在保证系统安全性的同时,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升。

尽管技术基础已较为完备,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算法透明度与可解释性问题。船舶管系调度涉及安全关键决策,需要建立相应的验证机制确保AI 输出的可靠性。未来技术发展将更注重小样本学习、迁移学习等方法的引入,以降低对大规模标注数据的依赖,这对于数据获取成本较高的航运场景尤为重要。

第三章 人工智能驱动的船舶管系设备智能调度模型

3.1 智能调度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船舶管系设备智能调度模型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系统实时性、多目标优化和设备间耦合关系等关键因素。该模型采用分层架构设计,由数据感知层、智能决策层和执行控制层组成,形成完整的闭环控制系统。

数据感知层负责采集和处理各类设备运行参数。通过安装在管系关键节点的传感器网络,实时获取压力、流量、温度等物理量,经数据清洗和特征提取后形成标准化输入向量。针对船舶环境的特殊性,该层特别设计了抗干扰模块,采用滑动窗口机制分析时序数据,有效滤除海浪颠簸等环境噪声带来的测量波动。数据预处理过程可表示为:

Xt=ϕ(St-n:t,θ)

其中为 Xt 时刻的特征向量, St-n:t 表示从 到 t 时刻的原始传感器数据, ϕ(⋅) 为特征提取函数, θ 为模型参数。

智能决策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采用深度强化学习框架实现多目标优化。该层接收预处理后的设备状态信息,通过神经网络模型计算最优调度策略。网络结构设计为双分支架构:价值评估分支预测长期系统收益,策略生成分支输出具体控制指令。这种设计既考虑即时调度效果,又兼顾设备使用寿命等长期指标。决策过程遵循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其目标函数为:其中为策略,为状态下执行动作获得的即时奖励,为折扣因子。

执行控制层将决策指令转化为具体设备操作。考虑到船舶管系设备的物理约束,该层引入安全验证机制,确保调度指令在设备允许的工作范围内。同时采用渐进式调整策略,避免参数突变导致的系统振荡。执行效果通过传感器网络反馈至数据感知层,形成闭环控制回路。

模型实现过程中重点解决了三个技术难点:一是设备间耦合关系的建模,通过注意力机制捕捉关键参数间的相互影响;二是多目标权衡,采用加权奖励函数平衡能耗、效率和安全等不同优化目标;三是实时性保障,通过模型轻量化和边缘计算部署,确保在有限硬件资源下满足响应时间要求。实验表明,该模型能够适应不同航行工况,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显著提升管系设备的整体运行效率。

3.2 资源优化算法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为验证智能调度模型的实际效果,本研究设计了对比实验,分别测试传统调度方法与 AI 优化算法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实验平台搭建了船舶管系系统的数字孪生环境,模拟真实航行中的多种场景,包括常规巡航、突发负载变化及极端海况等典型情况。

设备状态监测结果同样令人满意。AI 算法通过引入长期奖励机制,在优化即时性能的同时兼顾了设备寿命因素。例如,在分配泵站工作负荷时,算法会平衡各台设备的累计运行时间,避免单台设备过度使用。这种均衡策略有效延长了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维护频率。与传统调度方法相比,设备振动幅度和温度波动范围均有明显改善,说明系统运行更加平稳。

通过系列实验可以确认,基于人工智能的资源优化算法在船舶管系调度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态适应能力,能够根据实时工况调整策略;二是多目标协同,平衡能耗、效率与设备寿命等不同需求;三是持续进化潜力,通过数据积累不断优化决策质量。这些特性使得 AI 算法特别适合复杂多变的航运环境,为船舶管系自动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第四章 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船舶管系设备智能调度模型,验证了AI 技术在提升航运效率方面的实际价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解决传统人工调度存在的响应滞后、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在动态环境适应性和多目标协同优化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智能调度系统通过实时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实现了管路系统参数的自动调整,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还延长了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张晓华 .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电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4,(12):250-254.

[2] 隋娜 . 电力系统中的智能监控方法 [J].《灯与照明》,2025,(1):190-192.

[3] 张锟 . 基于人工智能的 5G 无线网规划和优化分析 [J].《中国宽带》,2024,(10):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