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开发的平衡机制探讨

作者

陈嘉欣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 835300

引言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地方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度商业化开发导致非遗项目面临原真性流失、传承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建立稳定机制,确保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同步实现,成为当前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探讨非遗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合理利用路径,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非遗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现实困境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非物质文 逐渐成为地方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要素之一。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非遗资源面临着 利用 一方面,非遗项目本身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传承性和活态性, 游开发往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标准化、规模化与可视化呈 原有文化意涵被削弱,难以体现其真实价值。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 性质的文化产品,脱离了原本的生活实践基础,造成“舞台化”“符号化”现象突出,进 非遗的原真性和传承活力。

非遗传承机制与旅游开发节奏之间的不协调也成为突出问题。非遗项目的传承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与代际传递,而旅游市场对内容更新 度和吸引力提 较高要求 这种时间维度上的错位容易导致非遗资源被快速消耗,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关利益 体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矛盾关系,包括地方政府、旅游企业、非遗传承人以及当地村(社区)居民等多方诉求难以达成一致,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表达权失衡等问题频发。

再者,制度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非遗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困境。尽管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政策推动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监管缺位、标准缺失、激励机制不足等情况。部分地区的非遗旅游项目缺乏系统规划,忽视对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导致非遗资源在开发中面临边缘化甚至消亡的风险。

二、构建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同路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协同路径,是实现两者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路径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设计、资源 配置与价值重构等方式, 使非遗的文化价值与旅游的经济功能形成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其中,政策引导与 度安排起着基 础性作 政府 化顶层设计,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指导纲要,明确各类主体的权利边界 确保非遗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被滥用或误用。应推动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将文化、旅游、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纳入统一管理框架,提升非遗资源利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具体实施层面,需要构建多元参与机制,调动非遗传承人、社区居民、文旅企业及学术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非遗项目的挖掘、展示与传播。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增强非遗项目的社会认同感和传播力,也能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提升各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是在社区参与方面,应注重发挥本地居民作为文化承载者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旅游开发中获得实际收益,从而激发其对非遗传承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非遗资源的价值转化机制也需进一步优化。传统意义上以展示为主的非遗旅游模式难以满足现代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体验需求,因此应在内容创新、形式表达和技术融合等方面进行探索。例如,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提升非遗展示的互动性与沉浸感,推动非遗元素融入文创产品、演艺活动、节庆仪式等多种载体,拓展非遗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空间。

还应加强对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防止文化资源被无序复制和滥用,保障非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在资源配置方面,应强调科学评估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具备较强市场潜力且易于活化利用的非遗项目,可适度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其转化为优质文旅产品;而对于那些脆弱性强、传承难度大的非遗项目,则应优先考虑以保护为主的方式,辅以有限度的展示与教育功能开发。通过差异化管理策略,既能提高非遗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能避免因盲目开发而导致的文化损耗。

三、平衡机制下的典型实践与成效分析

近年来,部分区域通过制度创新与模式优化,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体系,并在实际运行中展现出一定的成效。这些实践主要围绕政策引导、社区参与、市场运作与技术赋能等维度展开,旨在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在政策层面 些地区通 过制定专项法规和实施细则,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地方政府结合本地非遗资源特点,出台分类管理措施,明确不同非遗项目的保护等级与发展路径。加强跨部门协作,推动文化管理部门与旅游发展机构形成联动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确保非遗项目在旅游开发中不偏离其核心价值导向。

基层村、社区作为非遗传承的主要载体,在平衡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部分地区通过构建以社区为主体的参与式发展模式,使当地居民成为非遗保护与旅游收益的直接受益者。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也有效提升了非遗项目的存续活力。以察布查尔县为例,通过设立农民合作社、非遗工坊等形式,鼓励居民群众参与非遗展示、技艺传授和文创产品制作,使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生活中延续并焕发新的生命力。市场机制的引入也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动力。在严格监管前提下,察布查尔县如锡伯古城景区等部分旅游企业与非遗传承主体开展合作,将非遗元素融入文旅产品体系之中,推动非遗由静态展示向沉浸式体验转变。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文化感知深度,也拓宽了非遗传播渠道,使其更具时代适应性。与此同时,非遗品牌化建设逐步推进,相关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为非遗项目走向市场化提供了合法支撑。

科技手段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非遗保护 旅游开发的融合边界。数字化采集、虚拟现实展示、在线直播互动等方式被广泛应用于非遗传播过 间的传统技艺得以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进入更广泛的公众视野。这种技术驱 的社会认知度,也为后续的文化创意开发提供了数据基础和内容支持。从整体运 定程度上缓解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张力,初步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 通过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平衡机制,非遗资源在旅游语境中得以更有效地保存与传播,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动能。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既面临机遇,也遭遇挑战。构建科学合理的平衡机制,是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制度设计、社区参与、市场运作与技术赋能等多方面协同推进,部分地区的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监管评估,推动非遗在活态传承中实现可持续利用,使其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发挥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志远.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价值冲突与调适策略[J].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23,15(2):45-52.

[2] 周文斌, 胡雪梅.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传承的路径创新研究[J]. 旅游学刊,2022,37(4):88-96.

[3] 孙立平. 文化资本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开发模式探析[J]. 社会科学研究,2024,46(1):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