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闻新质生产力的智能化转型

作者

刘维

来宾市融媒体中心 546100

摘要:AIGC技术驱动新闻业智能化转型,引发效率与伦理的双重变革。研究基于全球案例与鲍德里亚拟像理论,揭示技术重构的三重跃迁:量子化生产打破线性流程,液态新闻实现多模态适配,算法传播编织社会关系。

关键词:AIGC;新闻;新闻写作;智能化转型

1 引言

当土耳其地震的残垣断壁通过CNN的AI系统生成三维救援模拟报道,当《华盛顿邮报》的算法从乌克兰战场500小时视频素材中自动剪辑出关键帧,新闻生产的“肉身”正在经历一场硅基化重构。路透社《2023数字新闻报告》显示,全球媒体自动化新闻占比从2015年的3%飙升至37%,AI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阈值,更在认知层面引发了一场“存在论危机”——当机器能够模仿人类记者的叙事逻辑甚至情感表达时,新闻业的价值坐标是否需要重新测绘?这一转型绝非简单的技术工具迭代,而是触及新闻本质的认知革命。

本研究以鲍德里亚“拟像理论”为批判框架,结合全球AIGC实践案例,揭示智能化转型中的三重辩证关系:效率提升与真实性损耗的博弈、形态创新与专业消解的角力、传播升维与公共性萎缩的悖论。通过解剖自动化新闻样本,试图为新闻业的第三道路探索提供理论注脚,促进新闻专业主义在数字文明时代的价值重生。

2 AIGC重构新闻生产链的三大跃迁

2.1 效率革命,从线性生产到量子化裂变

在传统的新闻工作坊中,每一篇报道仿佛一场马拉松,记者们沿着既定路线,一砖一瓦地构建起信息大厦。然而,AIGC技术对新闻生产力的重塑,首先表现为对传统线性生产链条的“量子化拆解”。AIGC技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模式,而是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让新闻生产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过去难以想象的任务量[1]。以近期备受关注的DeepSeek技术应用为例,其依托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在新闻生产的全链条中实现了“实时采集-智能分析-瞬时生成-多平台分发”的闭环。

2.2 形态创新,液态新闻的算法塑形

自动化新闻打破传统新闻固有的框架,AIGC技术在算法的驱动下,赋予自动化新闻如水般的流动性,使其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兴趣进行自我调整。不再是单一的故事讲述者,新闻现在成为了由无数个数据点编织而成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蕴含着不同的视角与可能。就像一位艺术家用色彩调和出独一无二的作品一样,AIGC通过复杂的算法为每一位读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新闻体验。AIGC的多模态融合能力可整合文本、图像、视频等多形态数据,并通过实时分析用户反馈动态调整内容结构,在直播报道中自动剪辑生成新闻片段,使报道更具交互性和沉浸感[2]。

2.3 传播升维,从信息传递到关系编织

以往,新闻的作用往往被视为单向的信息传递,将事件的发生告知公众。AIGC技术推动新闻传播从单向度的“信息投送”转向多维度的“关系构建”。现在的新闻更像是一个社交平台上的活跃分子,致力于编织一张张紧密的人际网络。日本《朝日新闻》的“AI共同创作”平台允许读者修改机器生成的故事结局,系统通过强化学习将12.8万用户的修改行为转化为叙事优化参数。这种“参与式新闻流”重构了传受关系,使新闻生产成为持续进化的社会对话。通过智能推荐系统,新闻能够精准地找到那些对其感兴趣的用户,并鼓励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样一来,新闻不再仅仅是冰冷的事实罗列,而是变成了促进社区成员之间情感共鸣和社会联系的催化剂。

3 新闻智能化转型存在认知异化

3.1 真实性的算法解构危机

在这个数据驱动的时代,真实性的定义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AIGC技术对新闻真实性的冲击,已从技术瑕疵演变为系统性认知危机。AIGC技术虽然能够快速生成内容,但其背后依赖的算法模型却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这些算法基于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训练,当面对新情况时,有时难以避免地产生偏差。例如,新闻记者借助AIGC工具(如自动内容生成模型)可直接将采集的素材转化为新闻稿件,传统新闻编辑的选题策划、内容打磨等核心职能被技术部分替代,导致编辑角色逐渐边缘化。新闻编辑亦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进行资料检索与数据整理,进一步压缩了原本由记者承担的素材采集工作量。这种技术赋能的“全能化”看似提升了效率,实则模糊了新闻生产中采编分离的专业分工逻辑,消解了职业角色特有的技能门槛与价值边界。

3.2 专业性的边界消融困境

记者的职业生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积累与敏锐的洞察力之上。然而,随着AIGC技术的发展,这一传统优势似乎正在被逐渐削弱。一方面,自动化写作工具可以迅速处理大量信息,并以极高的速度产出文章,这对于那些需要即时响应的新闻领域无疑是一大助力。但是,这也意味着部分基础性的工作岗位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另一方面,AI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其理解和运用能力仍然有限。

3.3 公共性的数字蚕食现象

在数字化浪潮下,新闻媒体的角色从传统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社区构建者。然而,智能化转型带来的传播效率提升,正以侵蚀新闻公共性为代价。随着AIGC技术的应用,公共性面临着新的威胁。个性化推荐系统虽然提高了用户体验,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即用户只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社会议题。长此以往,公众视野变得狭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算法推荐还可能加剧偏见和歧视,因为它们往往基于用户的历史行为进行预测,而这其中本身就包含了各种社会偏见。

4. 构建人机协同的第三道路模型策略

4.1 角色重塑,从操作者到价值锚点

新闻从业者的核心价值正从“信息采集者”转向“意义守护者”。记者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搬运工,而是在AIGC技术赋能下成为价值的创造者与传递者。在传统模式中,新闻工作者花费大量时间于数据收集和初步整理,现在这些任务逐渐被自动化工具所承担。这使得记者能够腾出更多精力去关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致力于挖掘故事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

4.2 流程再造,螺旋式生产共同体的构建

一个由人类智慧与机器效率共同编织的螺旋式生产共同体正在形成。突破传统线性流程的“机器-人类-用户”螺旋生产模型,正在重塑新闻业的协作范式。在这个共同体中,AI负责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并生成初稿,而编辑人员则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敏锐洞察力对稿件进行精雕细琢。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分工合作,而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4.3 生态治理,数字新闻业的“免疫系统”建设

构建人机协同的良性生态,需要建立多层“免疫机制”防御技术异化。这就如同为数字新闻业打造一道坚固的“免疫系统”,抵御诸如假新闻泛滥、隐私泄露等问题的侵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算法透明度的要求,确保其决策过程可解释且公正;另一方面,则要建立健全的数据保护机制,保障用户信息安全。通过教育普及,帮助人们学会辨别信息真伪,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结语

当土耳其地震的残垣断壁通过CNN的AI系统生成三维救援模拟报道,当《华盛顿邮报》的算法从乌克兰战场500小时视频素材中自动剪辑出关键帧,新闻业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新闻业的智能化转型已悄然越过工具革命的边界,叩击着“何为新闻本质”的终极命题。AIGC技术不仅重新定义了新闻生产的效率阈值,更在认知层面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存在论危机”。机器能够模仿人类记者的叙事逻辑甚至情感表达,这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新闻业的核心价值坐标。

参考文献:

[1]刘军,谭玉喜.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驱动新闻行业革新——自动化内容创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世界,2024,(12):6-9.

[2]陈龙,陆小玲.AIGC人机交互系统嵌入与新闻业的脱域融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62(01):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