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中国原创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沈宛青 周奇

昆山市玉山镇新城域小学 江苏昆山 215300

在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小学美术课堂正经历着从技法传授向文化浸润的范式转型。教学实践中发现,当水墨丹青与当代插画技艺交融于绘本载体时,学龄儿童对《山海经》神兽纹样的临摹专注度较传统范画提升。这种兼具童趣审美与传统基因的文本,为破解传统符号空心化教学困境提供了新可能。以绘本为文化载体,在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领域搭建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对话桥梁。

1 中国原创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1.1 学习动机的审美化建构

中国原创绘本作为文化载体与教学媒介的双重属性,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展现出独特的认知启动功能。依据Keller的ARCS动机模型理论,本土化视觉叙事通过注意—关联—信心—满足的完整闭环,有效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审美化转译。以《故宫里的大怪兽》为例,其建筑纹样解构与色彩符号系统,恰与第三学段欣赏·评述领域目标形成教学共振——学生在追踪神兽叙事线索过程中,无意识完成对斗拱结构、藻井图式的形态解构,这种具身认知模式显著优于传统示范教学法的单向传递[1]。

1.2 传统文化认知的具象化建构

在当代小学美育实践中,原创绘本正逐步显现其独特的文化解码功能。以沪教版美术教材中选用的《年》为例,该作品通过融合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表现技法,在讲述除夕传说的同时,将门神绘制工艺分解为'起稿-刻版-套印'三阶段可视化教学模块。教学观察发现,当学生临摹绘本中的年兽纹样时,往往会主动追问'为什么年兽怕红色'这类文化原型问题,这种基于视觉符号产生的探究欲望,恰恰印证了图像媒介在文化认同培育中的唤醒作用。

1.3 创造性思维的启蒙路径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视域下,7-12 岁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其创造性思维具有具象化、发散性特征。以水墨绘本《桃花源记》的教学实践为例,其画面构成突破传统留白范式,采用多维度时空并置的叙事结构。当儿童在课堂中临摹落英逐溪图式时,教师可引导其解构画面中的非对称布局,这种打破视觉常规的审美体验,实质上是将道家虚实相生的哲学观转化为可感知的造型语言。

2 中国原创绘本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2.1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情境认知理论视域下,教学环境的建构应突破物理空间局限,形成多维联动的文化场域。笔者提出四步递进式环境创设策略:基础层侧重传统艺术符号的具象化呈现,如在教室环创中融入杨柳青年画构图法则、敦煌藻井图案等比缩放模型,使学生在日常接触中自然习得传统美学范式;资源层建立动态绘本数据库,依据不同学段审美发展特点,系统编录如熊亮《游侠小木客》系列(水墨技法)、蔡皋《桃花源》(传统叙事结构)等典范作品,形成校本化美术课程资源谱系[2]。

课堂组织维度需贯彻具身认知理论,构建三位一体沉浸式教学模型。以《绘本里的敦煌》单元教学为例,实施阶段包含:1)前导环节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还原莫高窟 217 窟实景,配合经变乐舞动态演示,建立时空穿越的认知锚点;2)技法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对比张大千临摹作品与绘本《飞天》的线条表现差异,理解铁线描与兰叶描在当代视觉转化中的创新应用;3)创作迁移环节借鉴STEAM教育理念,组织学生分组创作可动式立体绘本,将壁画元素与机械传动原理相结合,如在《九色鹿》故事再现中融入走马灯装置艺术。

2.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辅助工具

在教学实施路径探索中,需要构建多维度的艺术体验场域。情境化教学不应局限于简单的角色扮演,应着力打造沉浸式文化认知空间。以十二生肖主题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绘本图像解析 $$ 文化符号解码 $$ 创意重构的三阶认知过程,在小组协作中完成从传统纹样解构,到个性化生肖形象设计的完整创作链。

对于低学段学生,可运用动态视觉分解技术将《清明上河图》的复杂场景进行分层演示,这种视觉解构方式能有效降低空间感知难度。中高学段则可尝试混合现实(MR)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画布上直接参与经典作品的意象重组,这种参与式创作加深构图理解,更能培育媒介素养。此外,当美术教学与文史内容交汇时,应建立明确的审美教育主导原则。比如在古诗词绘本创作中,需防止文学阐释过度挤压视觉表达空间,可通过诗画互译训练模块,让学生在保持绘画主体性的前提下完成文学意象的视觉转化。

2.3 运用有效评价,定期展示优秀作品

在评价维度创新方面,建议构建双轨制评价体系,将过程性成长档案与结果性作品展示有机结合。参照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可设计包含绘本理解度、表现技法、创意转化三个维度的《美术素养发展手册》。教师需着重记录学生在主题绘本创作中的迭代过程,如《山海经》主题创作中的造型演变记录、色彩实验方案等阶段性成果,通过家长协作观察栏实现家校美育认知的协同进化[3]。

个性化指导策略应遵循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原则,建立表现特征识别-优势发展建议的评估路径。针对水墨绘本创作中出现的意象表达超前于技法控制现象,可采用韦伯的深度知识理论,在保留学生个人符号系统的前提下,通过对比临摹、局部强化等方式进行渐进式引导。设立传统纹样创新奖绘本叙事突破奖等特色奖项,重点鼓励对民间美术元素的解构重组能力。

教学成果的立体化呈现可借鉴杜威的做中学理念,构建课堂微展—校园巡展—数字云展三级展示体系。例如结合二十四节气主题,策划古韵新绘动态展览,在实体展厅中设置学生解说岗,同步开发AR绘本互动程序,使观众能够通过扫描展品获取创作故事。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原创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价值,本质上取决于教育主体对其媒介特质的创造性转化。实践表明,当绘本图像语言与地域文化符号产生教学共振时,儿童在色彩体验与造型创造中自然建立起对传统的认知框架。单纯的技法评价体系容易消解绘本教学的文化承载功能,需要建立包含文化理解度、创意转化力、情感共鸣值的三维观测指标。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介入带来的传统文化解构风险。教师在运用AR绘本等新技术时,需要把握虚拟体验与传统技艺实践的比例平衡。

参考文献

[1] 塔娜. 原创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 新课程研究,2022,(25):53-55.

[2]马燕.浅谈小学美术原创绘本教学范式的探索[J].东方娃娃·绘本与教 育,2021,(09):32-35.

[3]唐晨迪. 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美术原创绘本教学研究[J].教育界,2020,(1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