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性作业设计助力“双减”提质增效
杜桂梅
云浮市云城区高峰街道中心小学,527300
引言
在“双减”政策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教育系统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业设计不仅承载着知识巩固的功能,更应体现素养导向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当前语文作业普遍存在的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缺乏思维深度等问题,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综合能力的发展。拓展性作业设计以其开放性、探究性与实践性特征,为破解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科学构建拓展性作业体系,实现“减负”与“提质”的有机统一,成为亟需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与挑战
(一)传统作业模式的局限性
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普遍呈现出以机械性、重复性训练为主的特征,作业内容多围绕字词抄写、课文背诵、标准化练习题展开,缺乏与学生认知发展和语言能力提升的深度契合。这种以“量”为导向的作业模式,往往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思维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缺乏主动建构知识的动机与能力。
(二)学生学习需求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其学习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语言积累等方面的能力差异日益显著,统一化的作业内容难以有效回应其个性化发展诉求;另一方面,学生对作业的参与度与兴趣度高度依赖于任务的真实性和挑战性,而传统作业往往缺乏与现实生活、文化背景的联系,导致学生完成作业的内驱力不足。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其学习方式也从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转变,这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适应性要求。如何在作业中体现学习任务的探究性、开放性与综合性,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拓展性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与功能定位(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作业设计的契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来实现深度学习,这一理论为拓展性作业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不应仅是知识的机械再现,而应成为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思维训练与文化体验的过程。拓展性作业通过设置开放性任务、情境化问题和探究性内容,引导学生在已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整合新信息,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作业设计方式,契合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建构、合作学习与情境迁移的核心理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高阶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拓展性作业能够替代低效重复的机械训练,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
(二)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业功能重构
语文核心素养涵盖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与文化自信四个维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功能必须围绕这四个维度进行系统重构。传统作业往往侧重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再现,而忽视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审美体验的深化以及文化认同的建立。拓展性作业则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化设计等方式,将语言实践与思维训练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提升。例如,通过设计跨文本阅读任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与批判性思考;通过布置文化探究类作业,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拓展性作业助力“双减”提质增效的实践策略
(一)作业内容的层次化与主题化设计
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性作业的内容设计应立足于课程标准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层次化与主题化作业体系。层次化设计强调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划分基础巩固型、能力提升型与综合拓展型三级作业内容,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均能获得适切的发展空间。主题化设计则聚焦语文教材中的关键单元或核心文本,围绕特定主题(如“家国情怀”“自然之美”“传统文化”)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维度任务,使作业内容形成有机整体。例如,在学习古诗单元后,可围绕“诗意生活”设计主题式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古诗中提炼意象、撰写现代诗,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语言表达与审美创造。这种以主题为线索、以能力为层级的作业内容结构,不仅增强了作业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也为实现 *X 减”背景下的精准教学提供了有效支撑。
(二)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与情境化创新
拓展性作业的实践价值在于突破传统作业形式的固化模式,构建多样化与情境化相结合的作业实施路径。多样化作业形式包括项目式学习任务、跨学科融合任务、合作探究任务等,旨在通过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围绕“民间故事”单元,可设计“民间故事讲述人”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故事改编、口头表达与视频录制,实现语文能力的多维发展。情境化创新则强调将作业任务置于真实或拟真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代入感与实践体验。如设置“给校长写建议信”“设计校园文化展板”等任务,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与社会参与意识。此外,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互动式、协作式作业,也能进一步拓展语文作业的时空边界,提升作业的灵活性与实效性。
(三)作业评价机制的优化与反馈功能强化
首先,评价理念需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强调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思维发展、语言建构与文化理解。其次,评价方式应体现多元性与参与性,除教师评价外,应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反馈等多种形式,增强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例如,对于项目式作业,可通过任务完成记录、成果展示、小组互评等方式进行多维度评估。再次,反馈机制应注重诊断性与指导性,避免流于形式化的“等级+评语”模式,而是通过具体问题分析、学习建议与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在反思中实现能力提升。高质量的评价反馈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作业价值的认知,也为“双减”政策下语文作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机制保障。
结论
拓展性作业设计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不仅回应了“双减”政策对作业质量与育人功能的双重要求,也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科学设计与系统实施,拓展性作业能够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与深度,实现语文教学的提质增效目标。未来应进一步深化作业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更具适应性和实效性的语文作业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生平.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作业设计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5,(03):4-6.
[2]王惠芬.小学语文高学段拓展性作业优化的实践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6):97-9
[3]杨琼.探究小学语文拓展性作业的布置策略[A]中小幼教师新时期第三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二)[C].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组委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文艺教育委员会,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