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郝汇丽
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德镇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3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景德镇市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随着国内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推动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的同时,也扩大了江西省乃至景德镇市在全国的影响力。政府单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发“非遗”旅游市场,努力探索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江西元素、新时代特征、景德镇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研究景德镇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有助于挖掘和保护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遗产,丰富中国舞蹈文化的多样性,还能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旅游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
一、景德镇舞蹈文化概述
(一)景德镇瓷器历史溯源
早在汉代,景德镇地区就已出现原始瓷器的烧制。此时的瓷器制作工艺较为粗糙,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如陶罐、陶碗等,胎体厚重,质地疏松,釉色也相对单一。到了南北朝时期,瓷器制作工艺有了一定进步,开始采用较为精细的瓷土,釉色也逐渐丰富,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时,景德镇瓷器工艺取得显著提升,白瓷和青瓷制作技术成熟,产品质地细腻,釉色温润。其白瓷以 “假玉器” 之名而闻名,不仅在国内市场受欢迎,还远销海外。五代时期,景德镇瓷器在造型和装饰上更加丰富多样,开始出现刻花、划花等装饰手法,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宋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景德窑”正式确立。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以青白瓷为主,其质地洁白细腻,釉色青中泛白,白里透青,宛如玉质,因此也被称为“影青”。青白瓷的造型丰富,涵盖了碗、盘、瓶、壶等各类生活器具以及文房用品,以优雅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闻名全国,成为当时重要的瓷器产地之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取得革命性突破,成功烧制出青花瓷。青花瓷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制图案,再施以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其色彩鲜艳、图案丰富、永不褪色。青花瓷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中国瓷器的审美风格,也开启了景德镇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类之一。同时,元代还创烧了釉里红,将铜作为着色剂在胎上绘制纹饰后施釉烧制,呈现出独特的红色,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色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御窑厂的设立使得瓷器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代的青花瓷在元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型更加多样,纹饰更加精细,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图案,如缠枝莲纹、龙纹等。同时,五彩瓷也开始流行,它以红、黄、绿、蓝、紫等多种色彩描绘图案,色彩鲜艳夺目,装饰效果强烈。清代,景德镇瓷器工艺愈发精湛,粉彩瓷、珐琅彩瓷相继问世。粉彩瓷以玻璃白为基础,运用渲染技法,使色彩更加柔和细腻,富有层次感;珐琅彩瓷则融合了西方珐琅工艺,选用进口颜料,绘制精细,画面精美绝伦,多为宫廷御用瓷器,代表了当时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大量出口至海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景德镇瓷器与舞蹈文化的深度联系——以2024 年春晚《瓷影》为例
《瓷影》作为 2024 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充分体现了景德镇瓷器与舞蹈文化在起源和发展上的紧密关联。其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瓷器制作,“旋转”这一舞段的点睛动作,便是以制瓷拉坯为动作灵感来源。舞者在转盘上旋转,模拟瓷器成型的动态,就像早期制瓷工人劳作时的动作被艺术化地融入舞蹈中,生动展现了舞蹈文化起源于瓷器生产的历史渊源。随着景德镇瓷器产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舞蹈文化也不断演变。从最初简单的动作雏形,到《瓷影》舞蹈作品的呈现,体现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促进。在瓷器产业繁荣的宋代,青白瓷盛行,而《瓷影》中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精准展现出青白瓷柔美含蓄的东方神韵,反映出特定时期瓷器文化对舞蹈风格的塑造。
在《瓷影》中,瓷器与舞蹈文化内涵的相互承载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服装上看,演出服装提取“青、白”这两种传统“正色”,这正是青白瓷的典型色彩特征,凸显了青白瓷“光致茂美,素肌玉骨”的特点,同时采用中式腰封,绘以传统纹样,拖尾的设计犹如青白瓷的“窑汗”,将瓷器的文化元素巧妙融入舞蹈服饰,使舞蹈者仿佛化身成一件件灵动的瓷器,展示出大繁若简的东方美学。舞蹈动作中,舞者通过身体的起伏、旋转,模拟瓷器的形态和制作过程,不仅展现了瓷器的外在造型美,更传递出瓷器制作过程中所蕴含的匠心精神以及景德镇人民对瓷器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这与瓷器上的龙凤纹、花鸟纹等图案所蕴含的吉祥、美好寓意一样,都是景德镇地域文化内涵的生动体现。
春晚作为全球华人瞩目的文化盛宴,《瓷影》借助这一平台,将景德镇的青白瓷文化和独特的舞蹈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引起了热烈反响。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微博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数亿,观众纷纷在评论区表达对节目的喜爱与赞赏,称赞其将瓷器文化与舞蹈艺术完美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这种广泛的传播和关注,不仅提升了《瓷影》本身的知名度,也让景德镇舞蹈文化和瓷器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景德镇,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文化产品的销售,如以青白瓷和舞蹈元素为主题的文创产品销量大幅增长,体现出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二、景德镇舞蹈文化传承现状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现状与分析
1. 传承主体呈现多元格局但后继隐忧
景德镇舞蹈文化的传承主体主要涵盖民间艺人、艺术团体以及学校教育体系。民间艺人作为传承的中坚力量,他们凭借自幼从长辈处习得的丰富舞蹈技艺与深厚表演经验,成为传统舞蹈文化的活态传承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艺人年事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舞蹈兴趣淡薄,传承出现断层危机。在一些偏远乡村,曾经活跃的民间舞蹈表演队伍因缺乏新鲜血液补充,活动频次大幅减少,部分传统舞蹈技艺面临失传风险。艺术团体如当地的歌舞团、文化馆等,在传承与发展景德镇舞蹈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精心排练并演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将景德镇舞蹈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提升其知名度。同时,艺术团体积极开展舞蹈培训活动,为培养专业舞蹈人才贡献力量。但在实际运作中,艺术团体面临着人才流失、资金短缺等问题,限制了其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教育是传承景德镇舞蹈文化的新兴力量。部分学校将舞蹈文化纳入校本课程,通过开设舞蹈兴趣班、社团等形式,向学生传授舞蹈知识与技能,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但在学校教育中,也存在课程设置不完善、专业师资匮乏等问题,制约了舞蹈文化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2. 传承方式新旧交融但各有局限
传统的口传身授方式在景德镇舞蹈文化传承中占据重要地位。老艺人通过亲身示范与口头讲解,将舞蹈动作、技巧、韵律等精髓传递给下一代。这种方式注重情感与文化内涵的传递,能让传承者深刻领悟舞蹈的细腻之处。然而,其传承效率较低,且易受时间与空间限制,难以满足大规模传承的需求。在信息快速传播的现代社会,口传身授的局限性愈发凸显。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兴起,现代媒体传播也开始成为传承景德镇舞蹈文化的新方式。舞蹈爱好者与传承者借助拍摄舞蹈视频、制作教学课件等手段,将传统舞蹈展示给更多受众,打破地域限制,扩大传承范围。但这种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因过度追求流量与形式,导致舞蹈文化内涵的流失,且传播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
3. 资金投入有限且发展动力不足
舞蹈创作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编舞、排练、服装道具制作等环节,而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分配到舞蹈文化传承领域的资金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导致许多优秀的创作计划被迫搁置。传承活动如传统舞蹈的演出、培训等也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定期开展,影响了传承的持续性。社会资本参与度低,也使得舞蹈文化传承缺乏活力和创新动力。舞蹈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这使得社会资本对其投资意愿不强。缺乏社会资本的注入,舞蹈文化传承难以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无法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未来发展建议
鉴于上述分析,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需从多维度探索创新发展策略,以适应时代需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 创新舞蹈内容与形式,激发文化新活力
为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景德镇舞蹈文化需在内容与形式上大胆创新。在内容创作方面,应深度挖掘景德镇地域文化内涵,将陶瓷文化、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元素巧妙融入舞蹈作品。比如以景德镇瓷器从选土、制坯到烧制的全过程为叙事线索,创作一部大型舞蹈史诗,展现千年瓷都的独特魅力。在形式上,积极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将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法、流行音乐元素与传统景德镇舞蹈相结合。例如借鉴现代舞自由灵动的肢体语言,打破传统舞蹈动作的刻板模式,使舞蹈更具时尚感与表现力;同时引入电子音乐、说唱等流行音乐元素,为舞蹈配乐增添时代气息,赋予传统舞蹈全新的听觉感受。
2. 拓展传承与传播渠道,扩大文化影响力
传承与传播渠道的拓展是景德镇舞蹈文化发展的关键。在学校教育层面,加大对舞蹈教育的投入力度。一方面,编写专门的景德镇舞蹈文化教材,系统梳理本地舞蹈的历史渊源、动作技巧、文化内涵等内容;另一方面,培养专业的舞蹈教师,通过定期培训、进修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同时,将舞蹈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的常规课程体系,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形成连贯的教育链条,让学生从小接触、了解并热爱本土舞蹈文化。在新媒体传播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开设景德镇舞蹈文化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定期发布舞蹈作品、教学视频、文化资讯等内容。利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性,制作有趣、新颖的舞蹈短视频,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与分享。举办线上舞蹈比赛、直播演出等活动,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性,扩大舞蹈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3. 推动舞蹈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发展动力
推动舞蹈文化产业发展是实现景德镇舞蹈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舞蹈文化品牌,挖掘舞蹈文化的核心价值,如以 “瓷韵舞蹈”为品牌定位,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与舞蹈艺术紧密结合,通过品牌建设,提升舞蹈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出以景德镇舞蹈为主题的旅游演出,如在景德镇的古窑民俗博览区、陶溪川等旅游景点,定期上演具有当地特色的舞蹈表演,吸引游客前来观看,实现舞蹈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其次,加强与其他产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陶瓷产业合作,将舞蹈元素融入陶瓷产品设计中,开发具有舞蹈文化特色的陶瓷工艺品,如以舞蹈人物造型为灵感的陶瓷摆件、印有舞蹈场景图案的陶瓷餐具等;与创意设计产业合作,打造具有景德镇舞蹈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如文具、服饰、饰品等;与影视产业合作,拍摄以景德镇舞蹈文化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传播扩大舞蹈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多产业协同发展,为景德镇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动力。
结语
景德镇舞蹈文化作为景德镇地域文化的独特载体,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审美情趣以及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对其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一文化形式虽历经岁月洗礼,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但通过对创新发展策略的深入探索,我们也看到了景德镇舞蹈文化蓬勃发展的希望。传承与创新是景德镇舞蹈文化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每一位热爱本土文化的民众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为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发挥各自优势,为舞蹈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民众则应增强文化自信,主动了解、学习和传承景德镇舞蹈文化,让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我们坚信,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景德镇舞蹈文化必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为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郝汇丽,女,2000 年3 月,汉族,山西省晋中市,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舞蹈史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