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干预模式改善手术室感染率的价值探讨
王娜
白城中心医院,吉林白城,137000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区域,手术部位感染不仅直接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诱发脓毒症、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持续降低手术室感染率,对提升患者安全、改善预后及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手术室感染控制以术前一次性消毒、术中无菌操作和术后常规换药为主,随着近年来耐药菌株的增多、手术复杂程度的提升以及患者基础疾病谱的改变,常规管理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院感干预模式主要以医院感染管理科为主导,构建风险评估、过程监控、即时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体系,能够实现感染危险因素的动态识别与干预,进而改善手术室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的预后[2]。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本院手术室患者 72 例开展研究分析,分组各 36 例,其中对照组男 19 例、女17 例;年龄21~70 岁,平均(47.22±3.55)岁,观察组男 20 例、女 16 例;年龄 22~70 岁,平均(47.26±3.57)岁,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干预。术前常规备皮,手术室护士于术前 1 h 行空气及物体表面紫外线消毒;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若出血>800 mL 追加一次抗菌药物,手术间室温设定22 ℃且无额外保温;术后病区护士每日常规切口换药[3]。
观察组:院感干预。①风险评估: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联合麻醉科、手术部、营养科,于术前24 h 依据 ASA 分级、手术切口类别、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 14 项危险因素进行量化评分,≥4 分者列为高危;对高危患者启动“橙色预警”;②患者准备:术前晚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液全身擦浴;对鼻腔携带MRSA 者给予莫匹罗星软膏5 d 去定植;术中需植入物者加用莫西沙星400 mg 口服1 h 前给药;③环境干预:手术开始后15min,由巡回护士采用ATP 生物荧光法快速检测手术床、器械台、麻醉机等高频接触面,结果>200 RLUs 立即现场整改并记录;④强化无菌干预:由感控护士实时督导手术衣、手套完整性,术中每2 h 更换外层手套;对>3 h的手术追加一次抗菌药物;植入物开启前再次进行手卫生“二次擦消”; ⑤ 早期监测:术后 6 h、24 h、48 h由病区责任护士联合感控专职人员评估切口疼痛、渗液、体温及白细胞计数,结果实时上传至医院感染实时监控平台;⑥闭环反馈:若平台提示“疑似感染”,系统自动推送“感染预警”至主管医师与感控科,2 h 内完成分泌物采样、病原学检测与药敏试验;并给予对应的优化院感干预反馈[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感染发生率,其主要分为器官、切口、腔隙等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5.0 处理计数 (xz) 和计量(T)资料,差异显著 (P⟨0.05⟩ )。
2 结果
2.1 手术感染发生率
观察组手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1。
表1 手术感染发生率[n(%)]


3 讨论
手术部位感染作为目前全球围手术期 济负担的院内感染之 , 其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还会增加再入院率,加重 较大的不良影响。对此,持续降低手术感染率不仅是提升临 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不过,随着手术复杂化、高龄及合并症 Z 式已经难以满足现有的院感防控需求 。而院感干预模式作为一 高危患者及污染环节,精准匹配预防策略,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与多学 ,进而降低手术感染发生率。
本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感染发生率更低,P<0.05。提示应用院感干预能够达到较为显著的控制感染发生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院感干预模式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各环节均引入系统化的风险识别与即时干预机制,进而有效突破传统“经验式”管理的静态局限。术前通过多维度量化评估能够将患者风险等级前移,使得干预策略更具有针对性,避免资源浪费与防控盲区。与此同时,在术中引入 ATP 生物荧光技术对高频接触面进行实时微生物负荷监测,能够及时进行感染的现场阻断,进而显著压缩污染窗口期,减少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同时,抗菌药物追加、手套定时更换、二次手卫生等细节被纳入标准化流程,减少由于操作惯性而导致的细节疏漏情况。除此之外,术后能够根据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与智能预警,使感染征象在萌芽阶段即可被捕捉,有效避免传统人工上报的滞后性。多学科协同机制则可确保干预措施从制定到执行均有专业团队跟进,减少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执行偏差。在实际应用中,其所创设的闭环反馈机制能够持续追踪干预效果,进而不断对流程进行优化,形成动态化的流程管理方案,保障手术感染控制水平。
综上,在手术室感染预防中,采用院感干预模式能够明显降低手术室感染发生率,进而确保患者的疾病治疗及预后,同时提高医院的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勤勤,李艳.手术室感染控制护理小组对降低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应用价值[J].贵州医 药,2023,47(07):1158-1159.
[2]刘艳,彭钊,范文芳,等.肝胆胰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及康复管理策略[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14):2480-2482.
[3]朱筠,王松明,吴珺,等.精细化管理对手术室样本采集合格率及医院感染率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07):880-883.
[4]王艳玲,徐晓辉,刘文玲.鼻内镜下鼻窦功能性开放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配合要点[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3,38(04):152-154.
[5]贾佳,李若,张天恩.无缝衔接式细致化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4):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