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问题驱动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杨贤东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经开实验学校 230601

一、引言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逻辑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从理论溯源来看,该模式深度契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与外界互动主动建构新知识体系。在实践层面,教师需要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认知水平,构建 " 问题链":从基础概念辨析的导入性问题,到知识迁移应用的拓展性问题,再到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性问题,形成层层递进的认知阶梯。因此,将问题驱动式教学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对于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模式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问题情境,如超市促销折扣计算、校园操场面积测量等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能通过观点碰撞深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最终实现从 " 学会知识" 到 " 会学知识" 的能力跃迁。

二、实施策略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问题驱动式教学,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按照合理的步骤有序开展,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阶梯式问题

在开展问题驱动式教学前,教师需深入研读教材,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阶梯式问题。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基础性问题,帮助学生回顾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以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为依托,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可先设计“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如何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在形式和未知数次数上有哪些异同?”等问题,通过对比提问,唤醒学生对整式方程的基础认知,同时巧妙渗透方程类型演变的数学思维。

接着,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讲解“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采用“问题链”形式,先提出“观察 x2+bx 与完全平方公式 (a+b)2=a2+2ab+b2 的联系,如何将X2+bX 补充成完全平方式?”引导学生探索配方原理;再抛出“如何将形如 x2+bx+c=0 的方程转化为 (x+m)2=n 的形式?在转化过程中,常数项 c 的处理需要注意哪些关键步骤?”推动学生深入理解配方的操作流程;最后追问“当二次项系数不为 1 时,应该如何调整配方法的步骤?”拓展学生对配方普适性的认知,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最后,设计拓展性问题,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除“能否用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宏观提问外,还可创设具体情境:“某农户要建一个长方形养鸡场,养鸡场的一边靠墙(墙长25m ),另外三边用木栏围成,木栏长 40m 。若养鸡场的面积为 200m2 ,设垂直于墙的一边长为 米,如何用配方法求解 σX 的值?若墙长改变,面积要求不变,该方程的解会出现哪些情况?”通过这类具有现实背景且条件可变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模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问题转化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提出问题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独立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困惑,相互讨论、启发。例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自主测量、观察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在小组交流中,他们可以整合各自的结论,共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确保讨论围绕问题展开。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尊重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组织学生展示成果并进行点评

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后,教师要组织他们展示探究成果。可以让每个小组推选代表,通过语言描述、板书演示、实物操作等方式,将小组的探究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呈现给全班同学。在展示过程中,鼓励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提出疑问和不同的看法。例如,在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探究成果时,其他学生可能会对某个判定方法的适用性提出质疑,引发进一步的讨论。展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点评。首先,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表现和取得的成果,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然后,针对学生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和纠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完善知识结构。点评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关注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

(四)联系实际生活拓展问题应用场景

在学生掌握了课堂所学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问题的应用场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例如,在教学“函数”后,可设计“某商店销售某种商品,每件的进价为50 元,售价为 x 元,每天的销售量为 y 件,且 y 与 x 之间满足一定的函数关系,如何确定售价才能使每天的利润最大?”等问题。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而求解。

三、结语

问题驱动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优化问题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使问题驱动式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初中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丽。问题驱动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 [J]. 数学教育学报,2024(2):36-40.

[2]刘强。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4(5):18-21.

[3] 张敏。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教育研究,2024(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