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逻辑思维培养策略
梁璐
安徽省濉溪县第二中学 235100
一、引言
逻辑思维是指通过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方式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表现为对文本结构、情感脉络、主旨内涵的精准把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阅读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识记,更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重感悟轻逻辑、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导致学生面对复杂文本时难以形成系统的分析思路。基于此,结合经典现代文课文探索逻辑思维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策略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需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掌握逻辑分析方法,形成自主思考能力。
(一)梳理文本要素,搭建逻辑分析框架
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应引导学生从识别和梳理文本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帮助他们建立起分析文本的基础逻辑框架,为后续的深度解读奠定扎实的基础。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可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文本要素。首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画出文中明确出现或隐含的关键要素,如时间要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暗示的特定夜晚、“月亮渐渐地升高了”的时间推移)、地点要素(家中院子、荷塘周边的小路、荷塘本身、荷塘四面的树)、景物要素(荷叶、荷花、月光、树影、蝉声、蛙声等)、作者行为要素(“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等体现的漫步、驻足、观赏、沉思等行为)。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对这些要素进行分类整理,清晰呈现各要素的具体内容与呈现方式。同时,要求学生特别关注要素之间的连接性词语或句子,如“沿着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通过这些词语把握要素之间的空间转换关系与逻辑顺序。进而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要素在文本中的详略分布,学生会发现作者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荷塘月色的种种景致,而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则仅用寥寥数语带过,由此初步感知作者在要素安排上的匠心,以及这种安排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和对宁静氛围的追求之间的潜在关联。
(二)剖析要素关联,探寻文本内在逻辑
在学生完成对文本要素的梳理之后,教学应进入剖析要素之间内在关联的阶段,引导学生深入探寻文本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把握文本的整体脉络与表达逻辑。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教师可聚焦文中“清、静、悲凉”这一核心情感基调,引导学生分析其与文中具体景物描写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
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中典型的景物描写片段,探究其与“清、静、悲凉”的关联方式。如“秋晨静观”场景中,“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以其高远、澄澈的视觉特征,如何具体体现“清”的特点;“驯鸽的飞声”作为一种细微的听觉元素,在寂静的秋晨中为何反而更能突出环境的“静”;“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其生长环境的破败、颜色的“淡红”或“白”,又怎样传递出“悲凉”的意味。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为强化这种情感基调所运用的多种表现手法,特别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进行对比,通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感慨,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独特韵味。
(三)构建推理链条,深化文本意义解读
当学生把握文本要素及关联后,引导其通过推理拓展分析深度,形成完整的意义解读链条。以《祝福》为例,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变化入手构建推理过程: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体现其尚有生气;再到鲁镇时“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表明生活境遇的恶化;临死前“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则暗示精神的彻底崩溃。引导学生思考:每次肖像变化对应的生活事件是什么?(被迫改嫁、儿子夭折、被鲁镇人排斥)这些事件如何推动其命运走向悲剧?进而推理出封建礼教对底层女性的压迫这一深层主旨。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推理,学生能从现象到本质解读文本,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四)开展辩证思考,完善逻辑思维体系
在文本解读的深化阶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辩证分析,培养全面的逻辑思维。以《百合花》为例,可围绕“通讯员牺牲”这一情节设计思辨问题:通讯员的牺牲是否具有必然性?从客观角度看,敌人的突然袭击构成外部因素;从主观角度看,他主动掩护群众的选择体现了革命责任感。再结合“新媳妇献被”的行为,讨论:这一行为仅仅是对通讯员的哀悼吗?从文本细节看,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既包含对牺牲者的痛惜,也暗含对革命精神的认同。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分析同一情节,避免单一化、绝对化的判断,让学生学会在矛盾中寻找统一,在多元视角中完善逻辑思维体系。
三、结语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文本要素的梳理到内在关联的剖析,从推理链条的构建到辩证思考的开展,四个过程层层递进,共同指向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经典课文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形成严谨、深刻的思维习惯,不仅能提升阅读能力,更能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高中现代文阅读中逻辑思维培养路径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2024(3):45-48.
[2] 张文斌。基于文本分析的逻辑思维训练策略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5):23-26.
[3] 王丽娟。经典散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J]. 教学与管理,2024(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