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
白茜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东四路小学
数字技术助力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教师能够借助学习分析系统,对学生在跨学科任务里的知识掌握状况、思维发展路径进行实时跟踪。例如,运用文本分析工具来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写作时的逻辑架构,或者借助眼动仪来监测学生在多模态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促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教师可以把跨学科知识的基础部分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而将课堂时间用于开展深度探究活动,从而达成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一、构建数字环境,促进跨学科探索
在小学语文教学里构建数字环境,对于推动跨学科探索而言意义重大。借助数字技术的赋能,语文能够与科学、艺术、历史等众多学科实现有机整合。凭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这类数字技术,学生可以沉浸式地体验不同学科的情境,始终保持探索不同学科内在联系的热忱。
鉴于此,教师应当运用教育云平台对各学科的优质资源加以整合,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同时,借助数字可视化工具,把抽象的跨学科知识转变为直观的图像、动态模型等形式,助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最终达成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课后拓学
课后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数字技术为课后拓学打造了灵活自主的学习环境。凭借数字工具,学生能够突破时间与地点的局限,开展个性化学习。比如,通过观看微课来巩固知识,参与线上阅读打卡活动培养良好习惯,借助模拟软件进行情景化实践等,以此推动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迁移。
基于此,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制定课后拓学规划,清晰明确跨学科学习的目标与要求,并借助数字技术为学生推荐适宜的拓学资源。在此过程中,要及时留意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他们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反馈,激励学生持续提升综合能力。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数字技术为该单元的课后拓学创造了广阔空间。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制定详尽的课后拓学方案,明确跨学科学习目标与要求。针对此单元,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有关自然景观描写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学习不同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而巩固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线上阅读打卡活动,阅读描写自然景观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徐霞客游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或者引导学生运用模拟软件开展情景化实践,比如模拟在不同自然景观下的写作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进行创作。
在拓学进程中,教师还需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通过线上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反馈,例如纠正写作中的语法错误,深入探讨阅读中的感悟等。通过这样的课后拓学活动,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迁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赋能过程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数字技术为小学语文过程评价给予了全面且精准的支撑。借助该技术,能够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进程,涵盖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状况、小组合作互动等多方面。通过数据分析,可生成详尽的学习报告。基于此报告,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这有利于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可在过程评价中发现自身问题,补齐短板,切实落实核心素养。
鉴于此,教师应当构建数字化评价体系,运用学习分析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数据展开实时监测与分析。同时,设计包含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多维评价指标,并依据这些指标生成可视化评价报告。如此一来,可确保过程评价具备客观性与全面性,为有效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筑牢坚实根基。
总之,教师可搭建数字化评价体系,借助学习分析系统对学生的这些数据展开实时监测与剖析。通过剖析学生在课堂讨论时的发言频次与内容质量,以此了解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依据作业批改状况,统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之处。基于这些数据和指标,生成可视化评价报告,使学生和家长都能够直观知晓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则依据评价报告动态调整自身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认可与真诚赞扬,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最终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的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 徐欣 . 数字赋能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路径探究[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4,(19):104-106.
[2] 祁明艳 . 数字化赋能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10):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