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洪飞

雷州市第一中学 524200

一、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涵盖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个维度,是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实现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 “重解题技巧、轻实际应用” 的弊端日益凸显,学生普遍存在 “数学无用论” 的认知偏差。生活化教学主张将数学知识置于真实生活语境中,通过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结,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价值。在此背景下,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既是落实课改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教学困境、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策略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贯穿教学全过程,生活化教学作为重要载体,需构建从素材挖掘到评价反馈的完整闭环。以下从四个相互衔接的环节,阐述具体实施路径,确保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素养渐进发展。

(一)挖掘生活素材,转化为教学资源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优质素材的挖掘与转化是生活化教学的前提。教师需建立 “生活素材数据库”,从日常消费、公共服务、自然现象等多领域筛选素材。例如,在经济生活中,可收集不同品牌手机的套餐资费标准、房贷利率调整数据;在社会管理中,可关注社区人口结构统计、城市交通信号灯时长设置等素材。筛选时需兼顾典型性与适配性,确保素材既能反映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又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转化过程中,需进行三层处理:首先剔除冗余信息,如保留超市促销活动中的折扣比例与购买数量,剔除品牌广告等无关内容;其次强化数学关联,将家庭用电量数据转化为函数变量关系,将建筑楼梯坡度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最后设计梯度化问题,如针对 “共享单车骑行费用” 素材,先提出 “3 公里内收费 5 元,超出部分每公里1.5 元,骑行 5 公里需付费多少” 的基础问题,再延伸至 “如何用解析式表示费用与里程的关系” 的进阶问题。通过系统的素材转化,为后续教学提供兼具生活质感与数学深度的资源支撑。

(二)构建生活情境,引导探究学习

基于转化后的素材搭建沉浸式生活情境,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情境设计需具备 “三维属性”:真实性,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校园食堂配餐、家庭旅行规划等;问题性,嵌入具有数学思维价值的核心问题,避免情境流于形式;互动性,预留学生操作与表达的空间。以 “概率知识” 教学为例,围绕 “学校艺术节抽奖活动” 构建情境:设置一等奖(1 个)、二等奖(3 个)、三等奖(10 个),总奖券50 张,呈现奖券抽取规则与奖品设置。提出核心问题 “连续抽取 2 张奖券,至少抽到 1 张二等奖的概率是多少”,引导学生分组探究。过程中提供模拟抽奖道具,学生通过实地操作记录不同抽取方式的结果,再运用列表法或树状图进行理论计算,对比实验数据与理论概率的差异。教师在此环节扮演 “情境调控者” 角色,当学生陷入思路僵局时,可提示 “是否考虑放回与不放回的区别”,推动探究深入。通过情境中的操作与思辨,学生不仅掌握概率计算方法,更能体会数学建模与逻辑推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三)延伸生活实践,强化知识应用

课堂探究的终结应是生活实践的开端,设计延伸性实践任务可深化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实践任务需遵循 “三贴近” 原则: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如家庭预算规划、校园环境测量;贴近学科核心素养,确保任务能调用至少两种以上核心素养;贴近社会现实需求,如社区垃圾分类效率优化、小区停车位规划等。以 “数列知识” 教学为例,布置 “家庭月度开支分析与规划” 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收集自家近 6 个月的水电、饮食、通讯等开支数据,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模型拟合数据变化趋势,预测未来 3 个月的开支总额,并提出合理化的节约方案。学生需经历数据收集(与家长协作记录账单)、数据整理(分类统计并剔除异常值)、模型构建(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数列特征)、方案设计(结合家庭实际提出可操作建议)四个步骤。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运用数据分析能力处理原始数据,通过数学运算验证模型合理性,借助数学建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列问题,使抽象的数列知识转化为解决家庭问题的实用工具,真正实现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四)优化评价方式,关注素养发展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生活化教学持续推进的保障,需突破传统 “纸笔测试” 的单一模式,构建兼顾过程与结果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主体采用 “三维架构”:教师评价侧重专业性,关注学生对数学方法的掌握精度;学生自评侧重反思性,引导学生总结实践中的得失;小组互评侧重协作性,促进同伴间的经验分享。评价内容设置 “双维度指标”:知识维度关注学生对概念、公式的理解与运用,如在 “家庭开支规划” 中对数列公式的选用是否恰当;素养维度关注六大核心素养的表现,如数据处理时的严谨性(数据分析)、方案设计的创新性(数学建模)等。评价工具可采用 “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的实践报告、情境探究记录、成果展示视频等材料,辅以量化评分表与质性评语。

三、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绝非简单的 “生活案例+ 数学知识” 的叠加,而是一场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教学范式转型。从生活素材的精准挖掘到实践任务的精心设计,再到评价体系的全面革新,每个环节都承载着素养培育的使命。当学生能运用函数分析物价波动、通过统计优化社团活动、借助几何知识规划空间布局时,数学便真正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种教学模式的深化,不仅能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新意识,为他们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瞿兆莲。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J]. 教育探索月刊,2024(3):45-49.

[2] 邰俊明。基于生活化情境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析 [J]. 中学数学教育,2024(5):18-22.

[3] 臧梦雅。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J]. 教学理论与实践,2024(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