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创设策略

作者

刘加信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回族小学

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实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时,教师注重大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创设,引导学生在真实连贯的学习任务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能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一、提炼单元概念,整合教学内容

大单元教学的起点是打破教材的课时壁垒,能从整体视角梳理知识点,针对核心问题和大概念进行深入解析,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整合后,创设逻辑清晰的主题单元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快速理解,使学生能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时,也能通过整体系统的学习高效地掌握,从而为后续深入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将“人民币的认识”与“10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运算”进行充分融合后构建“小小理财师”的单元主题活动。在教学时,教师先向班级中的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零花钱,你们平时是怎样花的?然后出示人民币,让学生在班级中模拟生活中购物的一些情景,还让学生在完成购物之后,将所买物品的价格进行记录,之后计算是否正确。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然后在购物时融入“价格比较”“制定简单消费计划”等子任务,让学生先用加减法进行运算,然后进行估算和数据分析,同时对于指定的物品进行总价的计算,同时做到找零、记录、支出,能在实践中掌握“人民币的使用”与计算方法。教师通过提炼“货币与数量关系”这一概念,能使原本零散的“认识人民币”“换算人民币整合”为一个逻辑清晰、目标明确的学习整体,学生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对所学的运算规律进行系统回顾,也真正实现了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转变。

二、创设真实任务,驱动深度学习

真实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动力,促进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关键。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整体教学时,应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进行创设,从学生乐于解决的问题入手来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能积极跟上教师的节奏来进行知识的解析,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小小家庭设计师”的活动,并提出相应的任务,让学生思考如何对于教室的地面进行测量,然后选择合理的地垫来进行铺设,从而引出“面积”的概念。教师带领学生对班级的教室进行测量,针对教室的地172

面进行区域划分,每个学生测量一部分。学生在亲自测量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物品测量的结果不统一,不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意义。教师带领学生对于一些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认识,然后让学生明确在测量过程中如何避免一些误差,同时要注重单位的一致性。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来了解测量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同时查阅市场资料、比较不同材质价格的“地垫”计算所需的费用,从而形成合理的采购方案。学生在进行面积知识学习时,对于“面积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等核心的知识点有了进一步认知,同时也能通过估算、计算和数据分析来掌握一些数学学习技巧,从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明确所学知识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知识在应用中得以深化,思维在挑战中得以发展,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创中学”的深层目标。

三、设计探究活动,促进思维发展

大单元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层层递进、富有层次性的教学链,能摒弃“讲解—练习”的单一模式,构建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与总结、任务迁移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单元整体系统性的学习,能在实践中提升数学思维。

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创设单元教学任务,让学生思考如何为“校园绿化带设计护栏”。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通过系统回顾“周长”的计量方法,还让学生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概念进行系统回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边长与角度的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同时了解梯形的一些本质属性。学生通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逻辑,更发展了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将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图,学生也能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具备了观察、归纳、总结、分析的能力,也能实现从知识习得到素养发展的跃层。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创设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大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构建起结构化、情境化、深度化的教学新范本,也能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凌芳 .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4,(21):21-23.

[2] 章骏 . 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J]. 课程教学研究 ,2024,(11):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