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优化

作者

周海峰

钟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易中心  431900

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土地产权不明晰、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以及土地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潜力释放与农民权益的保障。因此,优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需求的土地管理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明晰农村土地产权

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村土地产权界定工作亟待深入细化,这一举措对于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农民权益的稳固保障意义深远。集体土地所有权方面,准确厘定集体成员的具体范围与各自的权益份额成为当务之急。由于长久以来部分地区集体成员界定标准存在模糊地带,导致产权纠纷频发,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与土地相关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登记制度在整个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产权登记工作带来了新契机,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成为精准测绘与登记农村土地的有力手段。利用 GIS 技术,能够对农村土地进行高精度的空间定位与属性信息采集,详细记录每一块土地的精确位置、实际面积、规划用途以及权属状况等关键信息。卫星遥感技术则可定期获取大面积土地影像数据,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影像,及时发现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产权登记信息的动态更新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对产权登记工作的全方位监管刻不容缓。一方面,制定严格的产权登记工作规范与质量考核标准,要求登记人员严格按照流程操作,确保登记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对产权登记过程进行定期审查,提高登记工作的公信力。只有保障农民土地产权得到法律认可与保护,才能有效减少因产权登记瑕疵引发的土地矛盾,维护农村土地管理秩序的稳定[1]。

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程序是保障土地流转工作顺利推进的核心要素。首先,制定统一且严谨的土地流转合同范本是基础工作。合同范本中需清晰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包括但不限于土地交付时间、流转期间土地维护责任等;精确界定流转期限,防止出现流转期限过长或过短影响土地合理利用的情况;合理确定流转价格,综合考虑土地肥力、地理位置、市场需求等因素;严格限定土地用途,严禁擅自将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其次,建立土地流转申报与审批制度。流转双方在进行土地流转前,需向当地农村土地管理部门提交详细的流转申报材料,包括土地基本信息、流转意向书等。管理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重点审查土地流转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存在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经审核符合规定后方可批准流转。此外,完善土地流转档案管理工作同样重要。对每一笔土地流转交易,从申报、审批到合同签订、履行情况等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建立电子与纸质双重档案,便于日后随时查询与纠纷处理,为土地流转工作提供坚实的资料支撑。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是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活力的关键环节。搭建功能完善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是首要任务。通过整合土地流转供需信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布方式,确保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广泛性。线上,利用专业的土地流转网站、手机 APP 等平台,实时更新土地流转信息,方便农户与各类经营主体随时随地查询;线下,在乡镇、村设立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站,通过公告栏、宣传手册等形式发布信息,让不熟悉网络的农民也能及时获取信息,有效降低土地流转的信息搜寻成本 [2]。

三、优化土地收益分配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土地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等城镇化相关活动而产生显著增值。如何合理分配这部分土地增值收益,成为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原则应以农民利益为核心,充分考虑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在土地增值过程中的贡献,同时兼顾集体与国家利益,实现三方利益的平衡协调。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势在必行。可通过税收调节手段,对土地增值收益征收适当的税费,将部分收益纳入国家财政,用于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收益分成方式,根据土地流转前的权属关系,在农民、集体之间合理分配剩余增值收益。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深入,部分农民因土地被征收而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完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农民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提高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标准是关键一步。在确定补偿金额时,应综合考量土地原用途的经济收益、当前土地市场价格以及土地未来的增值潜力等多方面因素。如对于位于城市规划区内、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土地,在补偿时充分考虑其未来的商业价值,确保补偿金额能够真实反映土地价值,使失地农民得到合理补偿。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为其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保障,让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依然能够享有稳定的生活保障。

四、强化土地监管体系

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构建农村土地动态监管机制,是提升农村土地管理水平、有效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其大面积、周期性观测的优势,能够定期获取高精度的土地影像数据。通过专业的图像分析软件,对不同时期的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可及时准确地发现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如是否存在新增建设用地未批先建、耕地被非法占用等违法占地行为,以及土地闲置、撂荒等现象。在田间地头部署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土地的使用状况。加强农村土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是维护农村土地管理秩序、保障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完善土地执法法律法规是基础工作,明确执法主体的职责权限,避免出现执法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规范执法程序,从案件受理、调查取证到处罚决定的作出,都要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确保执法过程合法合规。加强土地执法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定期组织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最新的法律法规、执法技巧以及土地管理政策,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执法能力。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建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执法合力。例如,在查处违法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案件时,自然资源部门负责认定土地违法行为,农业农村部门提供耕地保护方面的专业支持,住建部门协助查处违法建筑,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3]。加大对违法用地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除依法拆除违法建筑、恢复土地原状外,对违法责任人依法给予罚款、行政处分等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严厉的处罚手段,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维护农村土地管理秩序,保障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优化需从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优化土地收益分配及强化土地监管体系等方面入手,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农民权益的稳固保障。

参考文献:

[1] 覃晓力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探析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4(13):36-38.

[2] 刘亚芳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研究 [J]. 大众文摘 ,2023(18):0111-0113.

[3] 龙沄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探析 [J]. 电脑采购 ,2023(4):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