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文化进美术课堂的传承与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

伊力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 021008

引言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融入美术课堂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在“双减”政策推动下,非遗引入拓展了课程边界,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与文化性。但现实中仍面临教材浅显、方式陈旧、资源匮乏等问题,制约了其育人价值的发挥。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非遗进课堂路径,已成为深化美育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非遗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生活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内涵。将其融入高校美术教学,能够有效拓展美术课程的边界,为课堂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教育价值层面来看,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与精湛的手工技艺。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引入非遗文化,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艺术表现力,更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热情。例如,剪纸、扎染、篆刻、皮影制作以及蒙古族皮艺、蒙古族刺绣等非遗项目,高校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能够在动手操作与情境体验中,深入了解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与艺术技巧,实现艺术技能与文化认知的双重提升。

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非遗项目与节日、习俗、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技艺,还是蒙古族等北方民族的非遗项目,将其引入高校美术课堂,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文化语境中理解民族精神与生活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与归属感。

从美育功能角度出发,非遗美术教育强调“做中学”“玩中学”,契合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它能够打破传统抽象教学的局限,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与情感共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效果。因此,将非遗文化系统、深入地引入高校美术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

二、当前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堂的困境分析

当下,非遗文化在教学领域虽备受瞩目,但在高校美术课堂的实际推行中却遭遇重重阻碍。

教学资源方面,呈现出匮乏且分布不均的态势。部分高校在非遗课程资源与教学案例建设上严重滞后,教师苦寻合适的素材与切入点而不得;反观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又因缺乏有效整合,教学内容陷入重复、形式单一的窠臼。

教学方式上,传统化与浅表化问题突出。众多高校美术教师仍固守“讲授—模仿—作业”的传统模式,学生难以深度参与、自由表达,非遗教学沦为知识灌输与技能演示,学生无法真正领悟非遗项目的文化精髓,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非遗项目教学皆受此困。

师资层面,高校美术教师专业素养欠佳,普遍缺乏系统的非遗知识积累与工艺实践能力,教学浮于表面,难以有效引导学生。

课程评价机制亦存在弊端,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对学生创造力、合作力与文化理解能力的综合考量,限制了非遗教育价值的充分展现。鉴于此,高校需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师资建设与评价机制等多维度着手,推动非遗文化教学创新。

三、非遗文化课堂教学的内容整合与模式重构路径

为实现非遗文化在高校美术课堂中的有效传承与创新教学,必须以教育目标为导向,构建多元内容体系和灵活教学模式。

在内容选择上,应结合高校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地方文化资源,精选具有代表性、操作性和教育性的非遗项目。对于低年级学生,可选择剪纸、捏泥人等感知性强、造型简易的技艺,也可引入蒙古族皮艺中的简单图案绘制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引导他们尝试布艺、扎染、年画以及蒙古族刺绣等融合设计与表达的项目,实现难度与深度的递进。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应强化项目化学习理念。通过“主题—探究—制作—展示”的结构,引导学生围绕具体文化问题展开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探究,增强知识融合与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民族服饰与非遗工艺”项目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蒙古族刺绣的技法,还需了解蒙古族服饰文化、绘制设计草图、采访民间艺人、策划展览布展,最终形成艺术与文化共融的学习成果。

此外,应采用情境体验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民族市集、互动表演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沉浸感与文化参与度。教学中可借助视频、实物、VR 等多媒体手段呈现非遗工艺过程,增强可视性与可操作性,使学生在“看—思—做”的循环中获得深层学习体验。教学模式的创新还需融合 STEAM 教育理念,将科学、工程与美术整合,探索非遗技艺背后的材料科学与结构逻辑,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造能力。

四、非遗文化课堂实施中的高校教师能力建设与资源协同

教学模式的创新依赖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型与成长。在非遗美术课堂中,高校教师不仅是艺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项目的设计者与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高校教师需具备非遗文化的基本素养、艺术技艺的动手能力、跨学科整合与项目管理能力。

建议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加强非遗美术教育的专项培训,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校本研修与技艺传授,无论是南方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还是蒙古族非遗传承人都应纳入邀请范围,推动“艺教融合”。同时,高校可依托自身的学术资源与专业机构建立“非遗美育协同中心”,形成“高校 + 社区 + 非遗工作室”的实践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校外联动,涵盖不同地域的非遗资源。

高校还应建设覆盖地方特色的非遗美术教材与教学资源库,提供模块化、可编辑的教学方案与视频资料,为教师备课与课堂教学提供支持,包括蒙古族皮艺、蒙古族刺绣等特色非遗项目的教学资源。在教研机制上,高校可设立跨学科非遗教研组,推动教师之间的案例交流与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与专业能力。鼓励教师通过“教—学—研”一体化路径,逐步探索出适合本校、本地区文化特点的非遗教学模式,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传承创新生态。

五、评价机制与长效机制构建的探索方向

非遗文化课堂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学生作品的完成度,更应重视其文化理解力、审美判断力与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构建多维度、多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高校应在课堂中设置形成性评价环节,通过学生的过程记录、学习手账、作品阐释等方式,鼓励其自我反思与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也应注重学生的创意表达、文化感悟和团队协作,无论学生参与的是南方少数民族非遗项目还是蒙古族非遗项目的学习。

在成果呈现方面,高校可设立“非遗文化周”或“校园非遗节”,展示学生项目成果,增强学习荣誉感和社会影响力,展示内容涵盖不同地域的非遗项目。

在制度建设方面,高校应将非遗美术教学纳入校本课程与特色项目,设定专门的教学时段与资源保障;同时,推动非遗项目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相结合,形成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还应探索将非遗美术教育与学生成长记录相结合,作为素质档案的重要内容,推动教育评价从“成绩导向”走向“素养导向”。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文化自觉的体现,更是高校教育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将非遗文化引入高校美术课堂,是美育深化、文化传承与课堂改革的交汇点。高校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创新项目化、融合化、体验化的教学路径,强化教师专业成长与资源整合,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支持机制,方能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与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李文倩 . 馆校合作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入高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策略 [J]. 爱尚美术 ,2024,(04):133-135.

[2] 傅心睿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与非遗文化融合的探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1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