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学图书馆借阅管理流程的实践与研究
张慧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710075
中学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不仅为日常教学提供了支撑,还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积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在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流程中,我们发现采用人工登记和纸质记录的管理模式,导致流程繁琐、资源配比落后、读者需求无法得到及时的满足,严重制约了图书馆的制约效能。随着信息化理念的逐步推进,建立高效、快捷、个性化的阅读服务已经成为中学图书馆转型的关键,也是完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图书馆借阅管理现状与问题
1.1 管理效率相对低下
在中学阶段的图书借阅管理的流程中主要涉及三个环节,借书、还书以及逾期处理在这三个环节中都分别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借书作为借阅管理流程开始的前提,传统的借阅管理模式中通常为读者手动填写借阅登记表,对姓名、日期、书目、借阅时间进行了解,管理员加以核实,并允许读者获取相应的书籍,这一套流程中大概需要耗费3 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是借阅的高峰期则时间更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借阅管理的效率十分低下。
1.2 阅读资源配比失衡
此外在还书阶段,读者将书籍交还管理员、人工进行书籍登记和核对,并及时更新借阅的状态,完成书籍的归架。虽然这套流程相对流畅,但是在归还书籍的过程中,读者对科普类书籍、文学类书籍借阅频率较多、借阅时间较长,但是图书馆中这类书籍的资源配比不足;甚至部分中学图书馆受限于考试课程的要求,教辅资料的比例高达八成左右,学生借阅的频率不足,导致其长期占据书架,致使读者逐渐丧失借阅的兴趣。
1.3 服务未能满足需求
逾期管理制度是图书借阅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部分中学图书馆对相关的人员名单进行筛选,通过口头通知甚至建立黑名单的方式,导致部分读者流失。这是因为在图书借阅的过程中,很多读者都是处于被动服务的状态,传统的借阅形式无法助力读者快速的了解新的阅读资源以及借阅状态,很多信息都相对滞后致使图书馆经常出现预期管理的现象。
二、图书馆借阅管理流程的优化策略
2.1 依托数字技术,建立信息化借阅系统
当前数字化平台正在积极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图书借阅和管理作为高中教育阶段课外资源服务的一环,相应的工作人员更应该依托数字技术进行管理模式的优化。可以尝试通过建立数字化、信息化借阅系统,实现借书、还书的自动出库、入库管理,并对当前库存进行分析和查询,还可以建立智能逾期管理,提高信息时效性,降低人工管理的成本以及频率。
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云平台的管理系统,实现借阅流程无纸化,依托于电子标签以及自主借还机,完成相应的借阅,管理人员定期对设备上的数据进行核对;通过也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进行线上的宣传,读者随时了解书籍的借阅以及库存的状态,对在架的书籍以及已经被借阅的书籍进行了解,通过结合借阅时间考虑自己是否进行借阅和预约;同时线上平台还可以对书籍的主题进行归纳,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快速的理解书籍主题内容,并考虑是否进行借阅;此外管理人员还可以借助逾期智能提醒,对借阅日期进行主动计算,并通过数字平台对借阅人进行友善的提醒,防止借阅人出现逾期归还的现象。通过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图书借阅的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升,高峰期借阅的读者数量也相对有所增加,同时逾期归还的现象逐渐减少,读者和管理员之间的冲突问题也有了极大的改善。
2.2 精准分析数据,优化阅读资源的配比
在系统支持下,管理人员可以实时观察到借阅的数据,对借阅时间、借阅书籍的类别、读者的年龄以及借阅的科目进行梳理,通过数字化平台对热门书籍的借阅动态加以了解,并及时调整图书的采购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年级情况以及具体的学科需求分类别推荐具体的书单,通过精准分析图书借阅的数据,优化阅读资源的相应配比,进而降低图书借阅管理成本。
通过对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运用,不断深化管理员的书籍借阅数据分析能力,实现以需求为前提实现针对性供给的借阅模式。管理人员可以将每个月书籍借阅的频率排名前20 的书籍数量加以提升,加大采购量提高采购的比例,例如文学名著类的书籍比例提高到 50% 左右,对近几个月都无人借阅的书籍采用适当下架的机制,但同时还需要保留 5% 到 10% 左右的教辅资料,以备学生不时之需;此外管理员还应该对读者的年级借阅数据进行分析,比如高一年级多侧重文学童话、高二年级多侧重名著作品、高三年级侧重教辅材料与科普作品。管理员根据数据库的相应数据,实现学科内容与书单的完美融合,并结合微信小程序定期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推荐相应的书目,实现线上沟通的同时,把握实时的借阅数据以及学生的需求,进一步优化阅读资源的配比,增强图书流通量的同时确保学生的阅读需求得到满足。
2.3 建立标准流程,确保管理效率的提升
在传统的图书借阅管理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部分管理人员对借阅的形式以及模式不重视,很多时候甚至出现漏记、错记的情况。面对以上种种问题,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建立明确且标准的借阅管理流程,简化借阅管理环节的同时,强化对借阅过程的监督,通过培养专业的借阅图书管理人员团队,实现图书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从而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校园服务。
在中学阶段的图书借阅管理的流程中主要涉及三个环节,借书、还书以及逾期处理在这三个环节,管理人员还应该对这些环节进行优化,比如在借书环节借阅人及时进行线上进行借书原因的讲述,管理人根据借阅人的需求,在线上与其进行沟通,促使借阅人对图书内容有全方位的认识,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阅读资源,以此降低无效借阅的现象出现频率;在还书之后,还可以于线上平台建立读书反馈机制,学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以书评的方式进行展现,并加强图书的相应推广,对管理人以及相关数字化平台也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标准,管理人及时优化机制,确保借阅的效率;在逾期处理环节,管理人可以设计逾期上限比如 3 天,对超过相应期限的读者予以相应的告知、罚款甚至黑名单,明确整个流程管理标准,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2.4 建立互动机制,逐步增强读者参与度
在新时代的指引下,图书借阅管理机制不仅要进行优化,还应该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目的,尝试完善读者和管理人员的互动机制,通过建立阅读积分、图书管理员体验日等方式,强化读者的参与度,并及时和读者进行交流,推动管理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此外作为读者还需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建立长效反馈机制,确保图书借阅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实现教育有效性。
管理人员可以宣传借阅积分的计划,比如读者借阅一本书可以积累 1 分,撰写书评可以积累2 分、连续五次无逾期记录可以积累3 分,志愿参加图书管理工作可以积累 4 分;当读者积累了相应的积分之后可以兑换以此逾期处罚豁免权,也可以获得新书优先借阅权,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对优秀的读者进行新书赠予,以此来强化读者的参与度;同时还可以定期招募学生进行志愿图书馆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了解图书的分类、数据的整理,对自身需求和兴趣加以全方位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学生还可以在参加完相应图书管理活动之后对目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优化的地方进行反馈,实现多方互动合作,完善中学图书馆的借阅管理机制。
3.1 人工智能深化应用,数据分析更精细
在图书借阅的流程管理中及时引入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将登记时间有 3 分钟缩短到 40 秒,面对借阅高峰期,图书馆借阅的管理压力也相对减小;此外数据孤岛现象也有了极大的缓解,传统的借阅形式,无法分析学生的兴趣、年龄、学科属性,导致归类较为困难,通过对数字化平台的应用,管理人员可以快速的进行精细化的数据分析,将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行归类进而精准的调整采购政策,实现借阅管理流程的优化。
3.2 强化虚拟现实体验,深化阅读的情境
图书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将学生频繁借阅的书籍内容主题进行分析,设计和完善各主题区域,在学生于图书馆阅读的过程中,结合相应区域主题对阅读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将自己阅读的体验进行多学科的融合,落实跨学科教育理念的同时,实现阅读创新,管理员也通过建立具体的情境主题,提高图书借阅的流通量,避免采购资金的浪费,更好的降低管理成本,优化借阅管理流程实现多资源联合应用。
3.3 实现家校共同支持,完成开放与共享
在借阅流程管理和优化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注意到,当前的高中教育主张多方资源的联合应用,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也应积极落实这一模式,寻求家庭、学校的共同支持,并完成相应人员的设备操作培训,尝试建立人工辅助窗口完善数据隐私保护机制,通过优化管理员、教师、家庭、学生多方合作机制,汇总大家的反馈信息实现管理系统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动传统借阅管理向智能化借阅管理的转型,更好的培养课堂教学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中学图书馆的借阅流程管理模式的优化,其本质上是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创新性引导和流程简化,落实从被动服务到主动赋能的转型。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强化人工智能的应用,实现对数据的精细化分析,为确保管理的效率教师需要对管理的流程进行标准化的建立,并积极践行家校共育的理念,实现多方资源的整合与支持,打破图书馆借阅管理局限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参考文献
[1] 赵旭 . 高校图书馆书籍借阅管理策略研究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4,53(04):152-154.
[2] 杨丽娟 . 数字化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信息记录材料 ,2023,24(11):145-147.
[3] 杨巧艳 . 探讨图书馆优化图书借阅管理路径 [J]. 文化产业 ,2023,(04):95-97.
[4] 唐子婷 .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研究 [J]. 新阅读 ,2021,(0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