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应用分析
王定伦 吴克梅
重庆市铜梁区金龙小学 重庆市铜梁区 402560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关注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质,“教 - 学 - 评”相统一的理念对优化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模糊,学习活动脱离了目标,评价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怎样才能达到“教 - 学 - 评”的统一,就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教 - 学 - 评”一致性进行论述,并针对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一、 “教- 学- 评”一致性的理论内涵
(一)“教- 学- 评”一致性的基本概念
“教 - 学 - 评”一致性是指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三者之间相互匹配、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教学行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对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而评价就是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种观念是从逆向教学设计原理中衍生出来的,它注重以终为始,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然后才能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方法,保证了整个教学过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基础
“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目标取向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以目标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教育目的为导向,以保证教育的有效实施为宗旨。“逆向”教学设计思想提倡以期望的成果为基础,逆向地进行教学行为与评估方法的设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该研究为实现“教—学—评”的协调发展、为教师在课堂上实现目标 - 活动 - 评价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老师要把每个课堂的教学目的都弄清楚,然后根据这个目的来进行相关的学习任务,还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方法,保证学生的学习进程符合目的。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深层的学习,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思考与问题求解的能力。小学的数学知识是有系统、有逻辑性的,假如教学目的不明确、学习与目的相脱离、评估方法过于简单,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够扎实,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因此,实现“教 - 学 - 评”一致性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教- 学- 评”一致性的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 - 学 - 评”一致性的起点,合理的目标设计直接影响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评价的实施。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对各年级、各领域的基本要求进行研究。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特定载体,因此,在课堂上要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对每个单元进行合理的设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以及个人的不同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教学目标应分层设计,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分层的过程,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基础性目标侧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性目标则面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拓展思维与实际运用。在“对分数的基本认知”
的教学中,“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读写分”,而发展性目标则可能是“能够运用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教师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整体提升。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避免模糊不清。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常使用“理解”“掌握”等词语,但这些表述过于笼统,难以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师可采用“行为动词 + 内容”的方式,使目标更具可操作性。例如,将“理解分数的含义”具体化为“能用语言描述分数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从认知过程的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设计教学目标,确保目标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促进“教- 学- 评”一致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教师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要实现“教 - 学 - 评”一致性,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关键。小学数学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以确保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的有机统一。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教-学- 评”一致性的内涵及实施路径。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研讨会、观看优秀教学案例等方式,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师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教- 学- 评”一致性的理念。
(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反思研讨等方式,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集体备课能集思广益,帮助教师更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教学观摩则能让教师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反思研讨则能帮助教师总结教学中的得失,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针对某一节课进行集体备课,讨论如何更好地实现“教- 学- 评”一致性,并在实际教学中检验其效果。
结语:
“教 - 学 - 评”一致性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并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确保三者的高度统一。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加强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未来,教师应进一步探索“教 - 学 - 评”一致性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持续改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培红 .“教 - 学 - 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J]. 数学之友, 2024,38(24):33-34+38
[2] 林德辉 . 基于“教 - 学 - 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J]. 名师在线(中英文),2022(3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