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历史故事”为媒

作者

易地枝

安溪县金火中学 362400

引言

初中历史课程是学生历史思维及人文素养培育的基石性学科,教学成效对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价值判断产生直接影响。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场景中,依旧普遍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旧有教学形式,知识要点被压缩为记忆条目。学生难捕捉历史之生动与复杂面貌,学习热情不足,理解层次浅显。教学现状与新课标“历史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存在显著的不一致。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降低认知难度

初中生的思维正从形象向抽象过渡,对枯燥理论及年代信息感知度不高,故事核心聚焦于情节与人物,迅速集中学生目光。例如,阐述“商鞅变法”之际,仅述及“废井田制、奖军功”等举措,学生易感单调;以“徙木立信”故事为开篇实例,通过商鞅 “立木赏金” 的具体行为,彰显变法之坚定意志,使学生直观把握“取信于民”的极端重要性,将抽象改革理念具现为历史情境[1]。

(二)深化历史理解,构建立体认知

历史发生的背后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维度的影响,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知识点分割难以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面貌。历史叙述复现历史情境,助力学生把握事件因果脉络,在“安史之乱”教学模块,可介绍安禄山对唐玄宗及杨贵妃的献媚手段:安禄山欲讨玄宗欢心,竟将比自己年轻十载的杨贵妃奉为母亲,朝见时必先拜贵妃,此乃“胡人敬母轻父”之礼。

(三)培育核心素养,实现价值引领

历史核心素养所涉家国情怀与史料实证等素养,逐步借助情感体验与思维锻炼进行养成。历史故事中蕴含的精神内核,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例如,于探讨张骞西域通道开辟的历史背景,历经匈奴囚禁十载,张骞不失汉节:匈奴首领企图收买张骞,以公主为诱,兼施威逼与利诱,张骞却紧握代表汉朝的符节,终在动乱中成功逃脱。

二、历史故事教学路径的实践构建

(一)历史故事的选取原则

1. 真实性与典型性统一

历史叙述必须坚守史实立场,排斥虚构与戏说。于剖析岳飞抗金史实之时,参照《宋史》等史料,宜择取“郾城大捷”、“莫须有罪名”等史实,非小说所编“岳母刺字”。同时,故事需具有典型性,反映历史阶段的根本属性,以“杯酒释兵权”为镜,映照北宋“崇文抑武”的统治策略,非涉宫廷零碎传说。

2. 适配性与启发性结合

故事设计需与初中生认知水平相吻合,不引入繁复的人际关系与专业词汇。于探讨“文艺复兴”内涵之际,达芬奇在塑造《蒙娜丽莎》微笑形象时,借鉴了数千张人脸的观察经验,更易于把握“人文主义”的核心要义。

(二)“故事 — 探究 — 升华” 教学模式实施

1. 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以叙事为引子,引发认知冲突,于教授“鸦片战争”之际,先行展开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详细情形:林则徐于海滩指挥挖池,将鸦片与石灰混合,民众围观并欢声雷动。随后提问:探究正义之烟如何点燃战火,英国何以命名“通商”之战,激起探索欲求。

2. 问题探究:解构故事,挖掘本质

引导学生从叙事中撷取历史素材,进行逻辑分析,于“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模块,展现“邓世昌撞击敌舰吉野”的英勇事迹,组织讨论:邓世昌的英勇献身映射出何种历史寓意?英雄热血能否改写战争结局?通过故事剖析,学生得以把握[2]。

3. 情感升华:联系现实,内化价值

历史与现实议题的对话式结合,跨越时空的对话实践,授课完毕“张骞西行”篇章后,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索:研究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精神传承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洞察历史与现世的融合点,培育责任意识。

三、实践反思与优化策略

(一)避免 “故事化” 误区

历史叙事仅作为教学工具,而非教学核心,若过度追求趣味性,学生易被情节吸引,忽视历史本质。例如,回顾“三国鼎立”的历史阶段,过分倾心于“桃园结义”及“草船借箭”等传说内容,学生易将历史与小说相等同。因此,需在故事讲解后及时回归知识点,界定“故事对历史认知的辅助作用”。

(二)平衡 “个体” 与 “群体” 视角

历史记载多聚焦于个体事迹的叙述,培养学生从个体叙事中把握群体与时代精神。在探讨“戊戌变法”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英勇举动时,宜彰显其英勇牺牲之意志,也需补充“维新派群众基础薄弱”“变法举措与实际脱节”等历史背景资料,避免学生陷入“英雄人物左右历史走向”的局限思维。

(三)丰富故事呈现形式

引入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情景剧等艺术形式,赋予故事以生动形象 [3]。让学生进入“商鞅与守旧贵族论战”的模拟情境,剖析变法阻力之内在逻辑;动画对比“郑和宝船与哥伦布帆船尺寸差异”,鲜明映现明朝航海技术之卓越风貌,多样化的叙事手段显著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总结

历史故事为载体的初中历史教学途径,挣脱了传统教学以知识为轴心的局限,实行“事史互证、史育相融”的框架,实现了兴趣点燃、思维锻炼与价值导向的整合。教学环节对历史故事的系统性吸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更易培养对历史人物境遇的共情式认知,把握历史演变规律。

参考文献

[1] 钱栋彬 . 以史为镜 , 以用为锚 , 以思为媒——" 历史人物故事 "单元教学建议 [J]. 教育研究与评论 , 2024(12).

[2] 阳林 .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的融合教学——以统编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 " 西欧庄园 " 为例[J]. 教育信息化论坛 , 2024(10):45-47.

[3] 张萍. 基于新媒体的初中历史" 三空间活力课堂" 构建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 2024, 15(16):17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