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视角下初中思政课衔接的困境与突破
韦清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田林中学533300
引言
伴随城乡教育资源落差逐步减小,初中思政课程在城乡衔接方面的问题愈发显著。城乡学生在知识基础、社会经验积累和价值观构建方面存在突出差异,这对教师的课程编排和教学手段构成了挑战。初中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塑造与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衔接是否顺畅,直接关乎学生思政素养的增强。作为城乡结合地带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本土化的实践探索,为城乡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度和实践性俱佳的思政课堂范例。本文借助剖析该校的实践经历,意在探究城乡结合环境下初中思政课程衔接面临的难题与解决办法,给其他地区当作参考。
一、城乡学生思政认知的差异与衔接困境
城市与乡村的学生在社会经验积累、家庭教育方式和法律意识水平上存在明显不同,这给初中思政课程的衔接带来了不少挑战。城市学生鉴于接触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的机会比较多,打小就形成了颇为完善的法治观念以及对社会规范的理解能力,所以在课堂研讨、案例剖析以及价值评判时能够迅速领会课程内容并给出独到看法。因为信息获取途径以及社会实践机会受限,其法律知识的掌握和社会经验的积累相对落后,造成在面对一样的思政案例时,理解和剖析能力存在差异 [1]。这种不同不仅在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表现得很明显,在课堂参与度方面的呈现也相当突出:相较于部分因自信或经验缺失而在课堂互动中表现消极,影响整体效果的农村学生,城市学生在发言和讨论环节更为踊跃,然而部分农村学生却由于自信心不足或经验匮乏而呈现出消极状态,进而对整体课堂互动效果造成影响。
二、模拟法庭实践的本土化探索
(一)课程内容与生活经验的结合
田林中学借助“模拟法庭”实践活动,让抽象的思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紧密相连,实现了课堂在本土的创新性转变。学校在选择案例之际,全面考量当地社会事件、校园实际状况以及学生日常可能碰到的法律难题,让课程内容贴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这种途径不仅让学生领悟到课程的现实作用,还唤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愿。例如,在探讨校园霸凌、交通出行安全或者社区矛盾案例时,学生可凭借自身过往经历开展分析与判定,进而让抽象的法律条文与实际状况相衔接,提升了思政教育的现实体验和可实施性。
(二)角色扮演与法律意识培养
借助角色演绎,在模拟法庭活动里,学生借助角色扮演,不但弄懂了法律条款,更透彻地把握权利义务与道德准则。在模拟法庭这个情境中,学生被赋予原告、被告、律师、法官等角色,要在案例剖析与辩论环节运用法律知识开展判断和辩护工作。这一流程促使学生从理论范畴过渡到实践范畴,把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行动,推动了法律意识的内化。同时,城市和乡村的学生一同在课堂里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借助相互沟通与观察,能够领会不同成长背景学生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逐渐拉近思政认知上的差距。
(三)分组辩论与社会责任感强化
分组讨论与案件剖析是“模拟法庭”实践里的关键部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还切实培育了社会责任感。在辩论环节里,学生需结合案例中的法规条文和社会规范来提出看法,开展逻辑推导与论证,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法律行为所具有的社会含义,认识到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的关联 [2]。同时,城市和乡村的学生借助合作辩论与角色互换的方式,在交流过程中能够领会彼此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模式,推动认知融合和情感共鸣。教师引领学生从不同层面剖析案例,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加入讨论,让法律知识、道德认知以及社会责任感在实践过程中同步增强。
三、实践成效与课程衔接的突破
(一)法律知识掌握的提升
实践成效表明,“模拟法庭”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借助角色演绎、案件剖析和法庭模拟,学生既学习到了相关法律规定,还掌握了法律规定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办法。城市与乡村的学生于课堂之中面对一样的案例,有条件研讨权利和义务的分界,剖析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的关联,城乡学生针对相同案例有机会探讨权利和义务的界限、辨析法律条文与道德规范的关联,这种情景化学习比传统讲授更具生动性且容易领会。特别是农村的学生,鉴于之前缺少系统的法律实践体验,通过模拟法庭能够直观地领略到法律程序和判决的逻辑关系,从而填补了认知上的空白。城市学生还借助与农村学生观点的交流,重新考量自己对法律条文的认识。教师在设计时着重让案例实现本土化,让法律知识和学生的日常起居紧密相连,提升了学习的真实感与参与度。这种具有实践性的法律教育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还为城乡学生在课堂上构建共同的法律认知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课程的衔接筑牢了根基。
(二)价值观认同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模拟法庭”教学在价值观塑造以及社会责任感养成方面同样获得了明显成效。借助庭审中的角色分配,学生要分别充当原告、被告、律师、法官等角色,必须理解并判别案件当中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道德责任,这个过程推动学生从多个维度去思索问题,进而养成独立判断的能力。在研讨和争辩当中,能更透彻地领会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要义,并且在角色模拟体验里体会到恪守规则与履行责任的意义。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借助引导学生把自身生活阅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让价值观教育从抽象转变,而是变得具体可感,学生在模拟案件里全程经历冲突、探讨和裁决的环节,慢慢培养出对社会规范的认可感,进而萌生初步的社会责任观念。这种体验式学习消除了城乡学生在价值观念认同方面的差距,为思政课的衔接找到了实践办法,还推动了学生德育目标与课堂活动的高效结合。
(三)课堂互动与城乡学生认知融合
在“模拟法庭”教学里,课堂互动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幅促进了城乡学生的认知沟通与情感交融。教师借助分组辩论与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城市跟农村的学生在同一桩案件中各尽其职,相互倾听意见、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 [3]。这种交互不但突破了城乡学生以往的认知隔阂,还推动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分享看法、认识差异、达成一致。教师于课程规划中着重开展差异化引领与情境营造,像为农村学生增添案例的背景阐释,为城市学生拓展辩论的深度,以此实现教学效果的均衡。借助模拟法庭开展的参与式学习活动,学生在法律认知、道德评判和团队合作方面提升了综合能力水平。同时,将本土化案例融入生活场景,让城乡学生能在熟知的社会情境里开展学习,课堂氛围变得更真切、活泼。这种教学样式不仅带动了城乡学生认知上的融合,还为其他城乡结合地带提供了能够借鉴的课程改革实例,为思政课堂的实践革新与城乡教育的均衡推进提供了关键依据。
总结
在城乡结合的视角之下,初中思政课衔接工作面临着认知上的差异以及参与度不均衡等困境,而田林中学“模拟法庭”的本土化尝试为解决该问题找到了有效办法。借助实践教学活动,城市和乡村的学生在价值观念、法治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这些方面达成了良好的衔接。将课程内容跟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本土社会的具体案例相融合,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可以切实缩小城乡学生在认知上的差距,为初中思政课程的改革以及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实践方面的参考。未来,需进一步拓展本土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范围,挖掘更多新颖的创新举措,助力城乡思政课程实现持续优化与深度融合。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 2024 年度专项课题“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4ZJY22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威 , 瞿孜诺 , 费智涛 , 等 . 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模式探索 [J]. 高等建筑教育 , 2023, 32(6):165-171.
[2] 杨晓楠 , 王宏 , 王林申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J]. 大学 , 2025(6):152-155.
[3] 白静 , 马利邦 , 王祥 , 等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思 政 改 革 路 径 初 探 [J]. 地 理 教 学 , 2024:9-13.DOI:10.3969/j.issn.1000-078X.2024.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