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群文阅读,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郑小梅
丹棱县城区小学
引言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途径之一,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文化素养的必要方式。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一课一授为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单一性较强,内容封闭,思维拓展不开来。新课标颁布以后,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态出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它是通过主题带出点,以点带线,以线结网,以点带线,以线串珠,通过多文本的关联,实现知识结构的建构,实现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群文阅读的内涵和特点
(一)主题性
群文阅读以主题为魂。每一次群文阅读需要一个主题词来统摄,可以是一对母子或朋友间的情感话题,也可以是对“大自然的美丽”的欣赏、“家乡的风景”的感受等人文主题,也可以是诚信、责任等价值观教育主题。不同的文本之间在主题词的统领下形成勾连,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同一个主题,从整体上形成对文本的认识。
(二)关联性
群文阅读不是文本的简单相加,而是注重文本间的关联性,教师设计选择互文式关系的,或文本内容,或文本表达,或文化语境相近的文本,学生在比读中发现异同,在阅读中感受语言运用的差别,在阅读中理解主题表达的不同。例如在“母爱”主题比读中,可以比读《游子吟》感受传统意义上的母爱,可以比读现代散文感受生活中的母爱,从而实现迁移拓展。
(三)多样性
群文阅读追求文本的丰富性、开放性。群文阅读的文本不是拘泥于教材篇目,更多的是融入其他文本,如诗歌、小说、寓言、说明文等课外文本,甚至可以是图画、影视、网络等文本。丰富的文本,不仅适应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域中提升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一)拓宽阅读视野
传统课的语文阅读以教材课文为蓝本,只能做“独立阅读”,导致知识面较窄,而群文阅读通过议题统摄、文本统摄,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接触不同文体的文本和不同的文本,从“点”到“面”地辐射开来,如:以“勇气”为议题的课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古诗、散文、现代小说片段等,让学生的阅读通过横向拓展,既有面又有广度,同时也为其建构系统知识网络奠定基础。
(二)促进思维发展
群文阅读的前提是比较与关联。不同文章之间,会有一些表达方式不同的人物或存在价值观念不同的理念,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要不断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学生在阅读《半截蜡烛》和《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后,感受不同人物在面对抗战时的机智和勇敢,进而思考“勇敢的表现形式是否有很多种”,这样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不同视角下做出独立判断。
(三)增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群文阅读所组合的文本,有的具有经典文本的思想性,有的则是具有生活味的趣味性文本,还有可能包括电影、绘画等文本,文本与形式的丰富性可以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趣味。例如同样是学习“童年趣事”,可以选取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与儿童文学或者儿童漫画故事相结合,在趣味与快乐中感知文学。丰富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养成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强调思维发展与提升,强调审美鉴赏与创造,强调文化传承与理解。群文阅读在以上四个方面均有优势。多文本的输入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言语素材,学生可以在对比中发现词句表达的妙处。在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联结、比较、归纳等逻辑思维与批判思维中得以提升。不同文本言语风格与艺术特色有助于学生形成和提升文学审美与写作灵感,古今中外的文本整合有助于学生获得民族文化认同以及国际化视野。群文阅读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也体现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关注,让学生在多维度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的提升,为其后续的阅读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教学内容,设计核心议题
群文阅读以“问题”为起点,问题决定阅读的方向和深度。在议题设计上,群文阅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尽可能设计接近学生认知经验、具有探究性和思辨性的议题。例如,在关于母爱的议题学习中,可以将议题设计为“妈妈是如何爱孩子的”“不同的作家笔下母爱有何不同”等。这一议题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文章,也能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母爱。
(二)根据议题要求,精心组合文本
群文阅读中的文本组合是教学的关键点之一。一般源于教材,有典型代表性,是群文阅读的导语。可以来自课外读物,作为背景补充语。可以是诗歌,可以是名言,可以是影像,等等,让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在认知上达到高度。例如,“自然之美”一课,教师先用教材中的《鸟的天堂》作为文本组合语,再引入《山中访友》,以文本组合语补充古诗《望庐山瀑布》或《饮湖上初晴后雨》,使学生在不同文本组合语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灵动,既让学生在文本组合上有所对比,又让学生的整体观念和迁移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师对文本组合要考虑难易梯度,既要考虑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又要考虑有余力的学生思考。
(三)细化阅读任务,搭建学习支架
群文阅读要落地,离不开明晰、分层、递进的群文阅读任务驱动,教师可以根据话题的不同,将阅读任务分解为不同阶段,设计递进式阅读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整体感知,把握基本内容,通过问题,找出不同文本写作手法、人物刻画、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在对比中总结归纳,形成主题,获得更深刻的认识,鼓励学生结合生活或其他学科常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任务落实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学习支架”,如提示思考问题、绘制思维导图、设计对比表格等,帮助学生梳理思路,逐步从“学会阅读”过渡到“会学阅读”。
(四)实施多元评价,给予学生激励
群文阅读评价是检测结果,更是学习过程。教师应建立多元化、过程性、激励性的评价机制。注重学生阅读过程的参与度、深度度、合作度。例如学生小组讨论中是否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表达,例如学习日志、主题报告、小组展示、创意写作等。有师评也有自评、互评,让学生从反思中“超越”。例如“自然之美”群文阅读,教师让学生设计一张“自然美景主题卡”,写清从几篇文本中自己读出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小组展示,图文并茂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理解。这些评价既检测出学习结果,也强化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内驱力。
结束语
主题性、关系性、生成性的特征赋予群文阅读以新的面貌,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要合理确定议题,科学配文,精心设计支架,多元评价激励,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孔贵 . 深度学习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指导的策略研究[J]. 教育界 ,2025,(17):77-79.
[2] 郑晓霞 . 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价值及策略探究[J]. 试题与研究 ,2025,(1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