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创新体育教学活动 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研究

作者

谭彩云

宜都市五眼泉镇中小学 443300

一、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创新的必要性

(一)满足学生多样化运动需求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性格差异显著,运动兴趣呈现多元化特征:有的学生喜欢对抗性强的篮球、足球,有的学生偏爱柔韧性要求高的瑜伽、体操,还有的学生倾向于趣味性强的跳绳、踢毽子。传统统一化的教学活动无法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容易导致“喜欢的学不到,学到的不喜欢”。创新教学活动能通过丰富内容、灵活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激发主动参与的热情。

(二)落实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体育核心素养包含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三个维度,传统教学更侧重 “运动能力” 的训练,忽视后两者的培养。创新教学活动能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通过团队合作类项目(如拔河、接力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通过规则性强的竞技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引导学生树立公平竞争意识;通过长期运动习惯养成活动(如“每日运动打卡”)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行为。只有通过教学活动创新,才能打破 “重技能、轻素养” 的局限,实现 “以体育人” 的教育目标。

二、创新体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策略

结合初中体育教学实际,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个核心维度开展创新,构建 “内容丰富、方法灵活、评价多元” 的教学体系。

(一)创新教学内容:从 “单一化” 到 “多样化 + 生活化”

打破传统以中考项目为核心的内容体系,构建 “基础项目 + 特色项目 + 生活化项目” 的三维内容框架:

保留基础项目,夯实运动能力:将跑步、跳远、实心球等中考基础项目作为核心内容,但通过改变训练形式提升趣味性。例如,将1000 米 / 800 米跑改为 “障碍跑接力赛”,设置跨栏、绕杆等障碍,让单调的跑步变成充满挑战的团队活动;将立定跳远改为 “跳远积分赛”,根据跳远距离设置不同积分,学生可组队 PK,增强竞争性与趣味性。

引入特色项目,拓展运动视野:结合学校资源与地域特色,开设校本体育课程。例如,在场地充足的学校引入足球、排球模块;在传统文化浓郁的地区开设武术、舞龙舞狮课程;在室内场地有限的学校开展瑜伽、普拉提等项目。特色项目能让学生接触更多元的运动形式,培养终身锻炼的兴趣。

融入生活化项目,培养健康行为:设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让体育从 “课堂” 走向 “生活”。例如,开展 “家庭运动日” 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跳绳、踢毽子比赛,培养家庭运动氛围;开设 “急救技能” 课程,教授心肺复苏、扭伤处理等知识,提升学生应对突发健康问题的能力;组织 “校园健康普查” 活动,让学生学习身高体重测量、视力保护方法,形成自主健康管理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从 “教师主导” 到 “学生主体”

改变 “教师教、学生学” 的单向教学模式,运用多样化方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项目化教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 “设计者”:以具体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例如,在 “校园趣味运动会” 筹备中,教师仅提出 “安全、有趣、全员参与” 的要求,由学生分组负责项目设计(如 “两人三足接力”“袋鼠跳障碍赛”)、规则制定、场地布置。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在提升运动能力的同时,培养规划与协调能力。

分层教学法:兼顾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运动能力差异,将同一项目分为不同层级,设置不同目标与任务。以篮球教学为例,基础层学生重点练习运球、传球等基础技能;进阶层学生开展小组对抗赛,练习战术配合;提高层学生尝试组织班级联赛,负责裁判、记录等工作。分层教学能让每个学生都 “跳一跳够得着”,避免因能力差距导致的自卑或懈怠。

游戏化教学法:让学习 “玩起来”:将枯燥的技能训练融入游戏中,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兴趣。例如,在体操教学中,将 “队列练习”改为 “队列寻宝游戏”,在场地不同位置放置 “宝藏”(如小贴纸),学生需按照队列要求到达指定地点才能获取;在跳绳教学中,开展 “跳绳接龙”“花样跳绳 PK” 等游戏,让学生在欢乐中提升跳绳技能。

(三)创新教学评价:从 “单一化” 到 “多元化 + 过程化”

打破 “以成绩论英雄” 的评价体系,构建 “过程 + 结果、定量 + 定性、教师 + 学生” 的多元评价模式: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全程:建立 “学生体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课堂参与度(如是否主动参与活动、是否帮助同学)、运动进步幅度(如 1000 米跑成绩提升情况、篮球技能掌握程度)、健康行为养成(如是否坚持每日运动、是否掌握急救知识)。过程性评价占比不低于50% ,避免 “一考定终身” 的片面性。

多元化评价主体:让学生成为 “评价者”: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例如,在足球教学结束后,学生先自评 “本次课是否掌握传球技巧”“是否遵守比赛规则”,再以小组为单位互评 “队友是否积极配合”“是否有团队精神”。多元评价能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培养自我反思能力。

定性与定量结合:全面衡量效果:定量评价关注客观数据,如体能测试成绩、技能达标情况;定性评价关注主观表现,如运动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例如,对篮球项目的评价,既记录学生 “投篮命中率” 等定量指标,也通过教师评语、同学反馈等定性描述,评价学生 “是否主动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是否在比赛中灵活调整战术”,实现对教学效果的全面衡量。

三、结束语

创新是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核心动力,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教学理念的革新——从 “以教师为中心”转向 “以学生为中心”,从 “关注成绩” 转向 “关注成长”。通过教学内容的 “多样化 + 生活化”、教学方法的 “学生主体化”、教学评价的 “多元化 + 过程化”,能让初中体育课堂焕发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健康、在合作中培养素养、在兴趣中形成习惯。然而,教学活动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创新能力不足、学校体育资源有限、家长对 “非中考项目” 的不理解等。未来,还需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加大体育资源投入、加强家校沟通等方式,为体育教学活动创新提供支持,让初中体育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 “助推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世浩.以创新教学活动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成效[J].运动-休闲:大众体育 , 2021(16):0109-0110.

[2] 陈志刚 . 创新体育教学活动 , 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果 [J]. 中外交流 , 2019,026(014):275.

[3] 张全宝.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C]//2018 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