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艇专项力量耐力训练方法优化研究
彭康林
攸县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412300
引言:赛艇竞技成绩紧密联系于运动员在全程高强度划行中维持有效功率输出的能力,且力量耐力构成赛艇项目竞技表现的核心要素,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将直接塑造运动员的成长路径。审视当前实践,传统力量耐力训练有时未能充分整合运动员生理特性与赛艇独特技术动作模式。具体表现于训练负荷安排、练习形式选择、能量代谢系统针对性等维度存在可改进之处,其训练刺激与实际竞赛需求的契合度有待加强。因此,深入探索并优化适用于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耐力训练方法,成为提升训练效能、充分激发潜能的现实诉求。
一、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力量耐力特征与训练需求
力量耐力体现为肌肉系统在疲劳进程中持续产生力量的能力。在赛艇项目中,运动员需在约六至八分钟竞赛时间内,重复执行高频率、大幅度全身性划桨动作,且每一次划桨周期均要求下肢蹬伸、躯干后倾、上肢拉桨的协调动力链输出。这种持续高强度做功模式,对神经肌肉系统抗疲劳特性与能量代谢系统的供能效率施加了特定压力[1]。
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基础呈现出鲜明特质,其骨骼肌肉系统快速生长,但肌纤维类型比例、线粒体密度、毛细血管化程度尚未达至成熟水平,且有氧氧化能力与无氧耐力的发展速率呈现非同步性,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支配效率、不同肌群间的协调配合能力仍处于优化进程。基于此,其力量耐力训练刺激必须尊重其生理成长发展规律,避免过度侧重单一能量系统发展或采用偏离赛艇生物力学结构的训练手段。训练方法需统筹力量维持特性与专项动作模式的深度整合,同时适配青少年各系统的可承受负荷范围。
二、 现有赛艇力量耐力训练方法的局限
(一)训练手段单一
目前赛艇陆上训练较多采用固定器械的持续性抗阻练习,例如长时间恒定负荷的蹬腿机训练或划船机稳定划行。水上训练则偏重固定桨频的长时间持续划。此类练习虽能发展基础耐力,但与赛艇竞赛中实际存在的桨频波动、强度变化、技术完整性维持要求存在距离,其动作模式未能充分反映力量耐力专项技术结构[2]。
(二)训练负荷设定粗放
现有赛艇力量耐力训练多欠缺精细化区分,训练强度、持续时间、间歇时间的组合模式相对固定。大多数训练尚未能依据不同训练单元的特定目标去清晰界定发展基础有氧耐力、无氧阈能力、最大摄氧量能力或高乳酸耐受能力所需的精确负荷区间,使得负荷刺激与预期发展的能量代谢系统之间匹配度不足,且训练过程对个体差异的考量也存在疏漏。
(三)训练环境与器械适配性不足
在赛艇训练中,陆地器械所提供的阻力方向与赛艇划水时的受力线并不完全一致,力的传导方式和发力节奏容易脱节,进而影响专项动作协同性。而水上训练环境则相对缺乏对不稳定条件的系统适应练习,例如,风浪干扰、水流变化等因素对青少年动作控制与力量输出连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训练方式中对此关注仍显不足。
三、 赛艇专项力量耐力训练优化策略
应对上述局限,青少年赛艇专项力量耐力训练方法的优化需遵循系统性原则。核心在于训练设计紧密围绕赛艇技术动力链与竞赛能量代谢本质。
(一)丰富训练手段的专项性与多样性
丰富训练手段的专项性与多样性是强化耐力的首要策略。陆上训练强化模拟赛艇发力模式的抗阻练习,例如,利用滑轮系统或弹力带进行坐姿划船,严格强调蹬腿启动、躯干后倾、手臂拉桨的动力链时序与力量传递。同时引入不稳定平面(如平衡垫)执行力量练习,激活核心稳定肌群并模拟艇上平衡需求。
水上训练则可设计融合不同强度与桨频的组合模式。典型如金字塔式桨频变化划行(低 - 中 - 高 - 中 - 低)、固定时长内不同强度段落交替划行、短距高桨频冲刺与中低桨频恢复划交替组合,以求更加接近竞赛实际的强度分布特征。
(二)实施精准化训练负荷控制。
赛艇专项力量耐力训练需依据训练目标严格定义负荷区间。发展基础有氧耐力采用较低强度、长时间持续划行;提升无氧阈能力聚焦于个体无氧阈强度附近的稳态划行;增强高乳酸耐受能力则通过短时距、极高强度、充分间歇的重复冲刺划实现。综合运用心率监测、桨频控制、主观疲劳感觉评估等多指标判定训练强度,同步建立个体化的负荷反应档案,达到训练计划动态调整,同时避免长期固守单一负荷模式。
(三)提升训练环境与器械适配度
就训练环境与器械的适配度上,陆上力量器械优先选用能模拟赛艇多关节联动、变阻力特性的设备(如水阻划船器、风阻划船器)。条件允许时,结合实船测功仪开展力量耐力训练,获取最接近实际划桨的生物力学参数与力量曲线。水上训练则应主动纳入复杂环境因素,例如选择存在一定风浪的水域进行长距离划行,要求运动员在维持技术规范前提下稳定输出功率,同步组织跟随划或对抗划练习,模拟实际竞技中战术调整与强度起伏对力量耐力持续输出的实战要求。
结语
赛艇专项力量耐力训练方法的优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研究揭示了现有训练实践的局限,提出了基于专项需求本质与青少年生理适应规律的改进策略,且策略的落地需要科学周期规划、严密过程监控以及个体化恢复评估共同支撑。优化的核心目标在于使训练刺激更精确地指向赛艇竞赛对力量耐力能力的真实需求,而科学的方法革新势必对释放青少年运动员竞技潜能、塑造高水平专项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 要 传 , 刘 深 兰 . 赛 艇 运 动 员 的 有 氧 耐 力 训 练 研 究 [J]. 拳 击 与 格斗 ,2025,(06):92-94.
[2] 刘要传 . 赛艇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策略研究 [J]. 拳击与格斗 ,2025,(01):100-102.
作者简介:彭康林,1981 年 1 月生,男,汉族,籍贯湖南,本科学历,一级教练,研究方向:赛艇项目有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