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张宇珊 沈文峰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吉隆中心小学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以单篇课文教学为主,知识过于零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单元教学以整体性、结构化为主,将单一零散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围绕单元核心主题建立框架,优化教学过程。因此,探究新课程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炼单元大概念,明确教学核心

大概念是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基础要素,提炼单元大概念需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为基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语文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系统研读教材内容,分析单元内课文在主题、文体等方面的共性与不同点,帮助学生梳理文本逻辑,构建知识框架。在提炼单元大概念的过程中,教师需精准把握概念的层级,确保能够层层递进,与学生认知相符合,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1]。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以中外神话故事为主题,收录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等课文,本单元课文均围绕“神话 - 人类童年飞腾的幻想”展开描写,既展现神话具有的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又蕴含鲜明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从而提炼出“神话:想象与精神的载体”这一单元大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梳理神话故事的情节脉络,通过对比中外神话的不同点,了解神话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价值。学生通过续写和创编神话故事,发挥想象力,了解神话所具有的故事内涵,深刻把握神话这一文体的本质特征。

二、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结构化单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整合教学内容强调教师需打破传统教材编排的固有方式,以大单元为核心,构建教材内容体系。教师需要立足于核心素养要求,对教材内容、教学设计进行重组,形成具有层次性的结构化单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现对知识的实践应用。同时,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以大单元教学为枢纽,将带有相似主题或文化价值的文本进行对比讲解,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文化宣传、辩论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宽学生认知视野,使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把握知识的共性与差异,强化对知识的迁移处理[2]。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教师可以将《观潮》、《走月亮》等教材内容与“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语文要素相结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紧扣主题内容,形成“阅读 - 赏析 - 创作”的结构化教学流程。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设计“自然观察宣传册”,并进行分享展示。在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文本,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的责任意识。

三、设计学习任务群,驱动深度学习

在小学阶段,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紧扣大单元主题,设计学习任务群,驱动学生深度学习。设计学习任务群需以单元中心主题为线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以学生为主体,每个任务之间应环环相扣,合理设置任务难度,引导学生进阶式探索,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难题。同时,教师需在学生进行任务的过程中,把握课堂节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推动学生的任务进度,让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6 单元为例,本单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女航天员的信》等课文以“舐犊情深,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为主题,教师在设计任务群时以教材内容中贴近生活实际的环境描写与细节描写为核心点,构建沉浸式任务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捕捉“塞在我手里的水果糖”、“雨雪天的小油灯”等生活中的小细节,绘制思维导图,深入分析作者如何以小见大传递亲情温暖,鼓励学生回想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回忆册,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经典篇目《背影》、《我们仨》,组织主题读书分享会,深化学生的情感阅读体验。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对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紧密围绕核心素养要求进行,符合学生年龄规律,能够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连贯性。本文通过提炼大单元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群等策略,将大单元教学设计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未来,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深入的探究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创新性,以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红梅 . 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J]. 新智慧 ,2024(36):113-114.

[2] 高婷婷 .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4(36):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