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与家庭阅读环境的关联性分析
冯莉莉
定边县向阳小学
随着 “全民阅读” 战略的深入推进,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要求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当前我国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仍面临诸多挑战:据 2024 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 10 个省市的调查显示,仅 41.2% 的小学生能保持日均 30 分钟以上的自主阅读时间, 23.5% 的学生存在 “为完成作业阅读”“缺乏阅读兴趣” 等问题。
家庭作为儿童接触阅读的第一场景,其阅读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阅读习惯的萌芽与发展。不同于学校标准化的阅读教学,家庭阅读环境通过空间布局、亲子互动、资源供给等隐性方式,塑造儿童的阅读认知与行为模式。因此,深入分析二者的关联性,对破解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家庭阅读环境与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关联性分析
(一)物理环境:奠定阅读习惯的物质基础
物理环境是家庭阅读活动开展的前提,其完整性与适宜性直接影响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初始形成。首先,阅读空间的独立性对阅读专注度至关重要。拥有专属阅读角(如客厅书架旁的小桌椅)的家庭,孩子日均阅读专注时长比无固定空间的家庭多 12.6 分钟(《中国小学生阅读发展报告 2024⟩ ),这是因为固定空间能帮助儿童建立 “空间 - 行为” 关联,形成 “进入该空间即开始阅读” 的条件反射。其次,书籍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决定阅读兴趣的广度。调查显示,藏书量 50 册以上且涵盖绘本、科普、文学类书籍的家庭,孩子主动尝试不同类型阅读的比例达 78.3% ,而藏书不足 10 册或以教辅书为主的家庭,孩子易形成“阅读 Σ=Σ 学习任务” 的负面认知,降低阅读兴趣。此外,硬件设施的舒适性(如护眼台灯、适宜高度的桌椅)能减少阅读疲劳,延长阅读时长,间接促进阅读习惯稳定。
(二)人文环境:塑造阅读习惯的精神内核
人文环境是家庭阅读环境的核心,通过情感互动与行为示范,对小学生阅读习惯产生深层影响。一方面,父母阅读行为的示范效应显著。儿童具有强模仿性,父母日均阅读 30 分钟以上的家庭,孩子主动阅读的比例是父母不阅读家庭的 2.3 倍(同上报告)。当父母在休闲时间选择阅读而非刷手机时,会向孩子传递 “阅读是有趣、有价值的活动” 的信号,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阅读意愿。另一方面,亲子共读的深度互动决定阅读习惯的质量。单纯 “家长读、孩子听” 的浅层共读,仅能提升阅读兴趣;而包含 “提问讨论”(如 “你觉得故事里的主角做得对吗”)、“延伸实践”(如根据绘本内容做手工)的深层共读,能帮助孩子学会思考阅读内容,从 “被动听读” 转向 “主动精读”,培养阅读深度。此外,家庭阅读交流氛围(如晚餐时分享阅读故事、周末举办家庭读书角)能强化阅读的社交属性,让孩子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归属感,进一步巩固阅读习惯。
(三)数字环境:影响阅读习惯的新兴变量
随着数字技术普及,家庭数字环境成为影响小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具有双面性。正面来看,优质数字阅读资源(如电子绘本 APP、有声书平台)能通过动画、声音等形式,吸引低龄儿童阅读兴趣,尤其适合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低年级学生。例如,使用“凯叔讲故事” 等平台的家庭,孩子接触传统文化类阅读的比例提升34.5% 。但负面影响更为突出:一是数字设备的娱乐化倾向干扰阅读专注度,若家庭无明确电子设备使用规范,孩子易将平板、手机等同于“玩游戏、刷短视频”,难以形成数字阅读的专注习惯;二是碎片化数字阅读削弱深度阅读能力,长期依赖短视频式的 “短平快” 阅读内容,孩子会逐渐失去对长篇文本的耐心,导致阅读深度不足。调查显示,日均使用电子设备娱乐超过 1 小时的家庭,孩子能完整读完一本 100页书籍的比例仅为 29.8% ,远低于无过度娱乐使用家庭的 65.1% 。
二、优化家庭阅读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对策
(一)构建 “适宜性” 物理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打造专属阅读空间:利用家庭角落(如阳台、卧室一角)设置阅读角,配备低矮书架、舒适坐垫、护眼台灯,避免与电视、游戏机等娱乐设备共处一室,营造 “沉浸式” 阅读氛围;农村家庭可利用木箱、旧书架搭建简易阅读区,确保阅读环境温暖、安静。
科学配置书籍资源:根据孩子年龄与兴趣选择书籍,低年级以色彩丰富的绘本、拼音读物为主,高年级加入科普书、短篇小说集;定期带孩子逛书店、图书馆,让孩子自主挑选书籍,提升阅读主动性;每季度更新 10-15 册书籍,避免书籍闲置。
(二)营造 “互动性” 人文环境,深化阅读习惯
发挥父母示范作用:家长固定每日 “家庭阅读时间”(如晚7-7:30),放下电子设备,与孩子共同阅读,让孩子感受到 “阅读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主动与孩子分享自己的阅读内容(如 “妈妈今天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讲给你听”),激发孩子的阅读交流意愿。
开展深度亲子共读:根据孩子年龄调整共读方式,低年级采用“家长读 + 孩子看图” 模式,高年级采用 “孩子读 + 家长提问” 模式;读完后围绕故事内容开展讨论(如 “如果你是主角,你会怎么做”),或进行延伸活动(如绘制故事思维导图、表演故事片段),帮助孩子理解阅读内容,培养深度阅读能力。
强化家庭阅读氛围:每周举办 1 次 “家庭读书分享会”,让孩子分享本周阅读的书籍,家长给予肯定与鼓励;在家庭墙面设置 “阅读打卡墙”,记录孩子的阅读时长与书籍,通过可视化方式强化阅读习惯。
(三)规范 “引导性” 数字环境,平衡阅读形式
制定电子设备使用规则:与孩子共同约定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如每日累计不超过 1 小时),明确 “阅读类 APP 优先,娱乐类 APP 后选”;设置电子设备 “阅读模式”,关闭推送通知,减少干扰,帮助孩子专注数字阅读。
筛选优质数字阅读资源:家长提前试用数字阅读平台,选择内容健康、互动性强的资源(如 “学习强国” 少儿频道、“喜马拉雅” 儿童有声书);避免让孩子接触短视频、游戏类 APP,引导孩子将电子设备视为 “阅读工具” 而非 “娱乐工具”。
结合数字与纸质阅读: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形式,如读绘本、文学书采用纸质阅读,查资料、听故事采用数字阅读;定期开展 “数字 vs 纸质” 阅读对比活动(如 “同一故事,纸质书和电子书哪个更有趣”),帮助孩子理解不同阅读形式的特点,形成多元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