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作者

胡培洁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二学校

小学时期是生命认知形成的关键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育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在生命教育方面具备天然的承载优势。然而,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部分小学生存在对生命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共情能力等情况,这凸显了渗透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生命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融合,既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又能落实 “育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借助课堂教学传递尊重生命、责任担当等理念,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的生命认知体系,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引导理解生命价值

生活教学情境可将抽象的生命价值理念,转化为能够感知的具体场景,助力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关联里体悟生命意义。这种情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容易引发情感共鸣,推动生命教育从理论认知迈向情感体验,强化对生命独特性与关联性的理解,为价值认同筑牢根基。鉴于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情境,把家庭、校园、自然中的生命场景融入教学过程。借助情境对话、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思索生命与生活的联系。

以“学会尊重”为例,教师能够围绕生活场景来创设生命教育情境。比如设计 “校园里的尊重瞬间” 情境对话,让学生模拟课堂发言时的倾听场景,以及运动会失利时的安慰场景,使其在互动中明白尊重他人感受就是呵护生命情感的道理。又如创设 “家庭中的生命失联” 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模拟照顾生病家人、分担家务等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生命在家庭中都承担着责任,进而理解尊重家人劳动就是珍视家庭生命共同体的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 “自然中的生命对话” 情境,让学生想象小草、小鸟之间的交流,体会万物生灵都值得被尊重的生命平等理念。并且在情境中增设 “被忽视的感受” 体验环节,通过模拟被嘲笑、被冷落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不被尊重对生命情感所造成的伤害。

二、构建开放道法课堂,提高学生生命认知

构建开放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促使生命教育落地的关键路径。它突破课本的封闭界限,把生活场景、自然变化等鲜活素材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视野里,感受生命的多样性与关联性,进而构建起超越书本知识、更为深刻的生命认知体系。鉴于此,教师应当打破课堂界限,借助小组研讨、观点分享等形式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对生命的真实看法,引导不同认知相互碰撞与融合,将生命议题的探讨贯穿于课堂互动的全过程。

以“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为例,教师可以搭建多维度的开放课堂平台,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知。首先,围绕 “法律如何守护生命” 这一主题组织小组研讨,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见闻,分享 “身边的生命保护法规”,比如交通规则对行人安全的保障、食品安全法对健康的守护等,在观点的碰撞中,理解法律与生命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其次,设置 “模拟法庭” 这一开放场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安全案例,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当事人等角色,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法律对生命权益的保护作用。最后,教师还能够引入 “不同生命群体的法律保障”这一拓展话题,引导学生突破人类中心的视角,探讨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与生命多样性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生命认知从法律条文延伸至生活实践,实现认知深度与广度的双重提升。

三、完善教育评价模式,增强生命教育效果

完善的评价模式能够为生命教育给予科学指引,防止其沦为形式。借助多元评价,能够全方位捕捉学生生命意识的成长路径,及时反馈教育成果。在关注学生认知水平提升的同时,重视其情感态度的变化,使生命教育的成效得以客观展现并持续优化。

基于上述情况,教师应当构建起过程性评价与发展型评价相融合的评价体系,将生命认知、行为表现等纳入评价范畴。通过观察记录、成长档案等形式,全面呈现学生生命素养的发展状况,运用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践行生命尊重理念,进一步强化生命教育的效果。

总体而言,生命教育向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渗透,能够促使学生将生命认知转变为道德行为。在体悟生命相互依存关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生成关爱他人、体谅生命的共情能力,进而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考虑他人感受。这种对生命的善意延展至日常行为里,会转化为帮助他人、承担责任的切实行动,使学生在尊重生命的进程中领悟道德的本质。在生命教育的滋养下,学生的道德认知将更为深邃,道德行为也会更富温度与担当。

参考文献

[1] 许小霞 . 谈生命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7):160-162.

[2] 胡靖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探析[J]. 吉林教育 ,2024,(2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