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校训启迪下的英语课堂:从语言学习到价值引领

作者

诸葛霄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310053

2020 年5 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强调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提升教师育人能力。2021 年3 月,全国人大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课程思政”。这将课程思政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文件和精神,国家倡导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一体,彰显价值引领,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技能的培养仅是基础目标,更深层的使命在于将课程建设成为塑造学生价值观、涵养精神品格的重要阵地。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例,聚焦“友谊”与“追梦”两大教学主题,深度融合校训“诚毅勤朴”所蕴含的“诚朴做人,勤毅谋生”的精神内核,阐述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方面“三位一体”的实践探索和育人成效,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路径与鲜活样本。

一、价值引领:信息时代中的育人使命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已成常态,学生身处信息洪流与多元价值观的交汇点,易产生迷茫与浮躁。作为教师,我们深刻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除语言工具属性外,更应承担起价值锚定的教育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构筑坚实的思想基础与价值认同,使英语课堂成为启迪思想、滋养心灵的重要场域。

课程从单元主题和篇章入手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思政项目。其一,根据单元主题,在大学英语课堂引入重要政策和政府工作报告等中英双语素材;学习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方针政策,将“习语”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其二,结合篇章内容进行对比讨论,激发学生对思政话题的兴趣,引领学生对热点话题正确认知和解读。其三,立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挖掘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设计思政项目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助力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二、“诚朴”立身:友谊主题中的品格锤炼

在《大学英语》教材“Friendship”单元教学中,我们通过精选文本、情境创设层层剥开友谊的内核。课堂中重点剖析如“Friendship will wither if we neglect it, likea plant”(友谊如植物,忽视则凋零),“A friend is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your past, believes in your future, and accepts you today the way you are (朋友是理解你过去、相信你未来、接纳你当下的人)”等具有普世价值的语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真诚与质朴在人际交往中的核心作用。课堂上的深度解析与思想碰撞,使学生豁然开朗:维系一段真挚、恒久的情谊,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其核心密码在于“以质朴之心,真诚待人”。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主动契合我校“诚毅勤朴”的校训精神,尤其突出“诚”与“朴”二字的当代意义,师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诚”:立德树人之基

在课堂上,我们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理念,如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经典论述,引导学生理解诚信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基石,也是社会交往、商业文明的重要保障。在教学中我们适时引入现代商业领域的正反案例。一方面,百年老字号(如胡庆余堂、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依靠诚信经营赢得口碑及长盛不衰;另一方面,近年来因财务造假、虚假宣传而轰然倒塌的商业帝国(如安然事件、某些国内上市公司造假丑闻)。诚信不仅关乎个人声誉,更关乎社会信任体系的构建。通过正反案例的对比分析,强化学生对诚信价值的认同,推动其将“宁失千金,不失诚信”内化为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

(二)“朴”:践行之道与初心坚守

校训中的“朴”,在课程中被赋予了鲜活的时代注脚。“朴”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实践智慧。在教学中我们引入“最美诚信浙江人”池幼章先生的典型事迹,通过其秉持“真皮做皮鞋,靠品质说话”的创业信念,以及在背负巨债时仍坚持清偿的真实故事,生动诠释了“朴”的现代内涵——恪守本质、不忘初心。在浙江省“最美诚信浙江人”发布典礼上,他掷地有声的承诺:“要把我最后的时光,奉献给党和国家,奉献给人民。这是我的诺言,不能抵赖,要坚持到底!”令全场动容。池老先生的“朴”,体现在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对承诺的生死坚守、对“利民”初心的始终不渝。他的境界——“为国为民是大诚信”——虽需毕生修为,但其践行的“诚朴”精神内核——诚信守法、真诚待人、质朴务实、重信守诺——正是我们大学生锤炼品格、融入社会的坚实起点。在浮躁喧嚣、快速变化的当下,《大学英语》课堂通过池老的榜样和友谊的启示,警醒青年学生:无论身处何方,都应守护内心的赤诚与淳朴,以真诚之心交友,以质朴之道处世,在复杂的世界中为自己构筑一方精神的“桃源圣地”。

三、“勤毅”逐梦:梦想主题中的动力赋能

《大学英语》教材“The Pursuit of Dreams”单元以聋人 DJ 的奋斗故事为主线,突出“勤”与“毅”在实现梦想中的关键作用。我们通过文本分析、小组讨论与榜样案例延伸,帮助学生理解梦想唯有依靠不懈努力与坚定意志才能实现。课文中的核心句:“Yet dreams alone are not enough, for it takes a lot of determination, perseverance, and hard work to make them come true”(单有梦想是不够的,因为梦想的实现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决心、毅力和汗水。)”。这一深刻洞见与习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讲话中所引古训“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共同强化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一)“勤”:对抗惰性的实践哲学

英国思想家罗素点明了人的超越性:“人是深谋远虑的动物。”人能够为了长远的愿景和更高的价值,主动克制眼前的安逸,选择艰苦奋斗。课文中的 Deaf DJ 正是这种超越性的光辉榜样。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识别并克服日常中的惰性行为,如拖延、过度娱乐、消极社交等,剖析大学生中存在的“目标远大”与“行动懈怠”的矛盾现象。真正的“勤”,是建立在对目标的坚定信念之上,体现为日拱一卒的微小坚持——每天多背 10 个单词,多读 1 篇英文报道,或是坚持一项技能训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只能在勤奋的汗水中创造。为了唤起同学们的共鸣,老师分享了“一万小时定律”和众多成功者(如奥运冠军全红婵、企业家俞敏洪等)背后超乎常人的勤奋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强调“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的朴素真理。

(二)“毅”:逆境中成长的意志力量

梦想之路非坦途,必然布满荆棘与挑战。课文中聋人 DJ 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是无数次跌倒后爬起,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用“毅往无前”的钢铁意志铸就。教师重点解读“perseverance”与“determination”在成功中的核心作用,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韧性和持久奋斗的能力。结合“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代精神,强调唯有勤毅结合,才能在激烈竞争与快速变革的环境中立足并贡献价值。

四、融通升华:课程思政“双育融通•四维循环”的实现路径

《大学英语》课程以“双育融通”(新时代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育融通)为理念,以“四维循环”( 设定课程思政目标、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改革教育实践活动、调整课程评价标准四个维度依次循环,有机统一)为育人路径(图 1),创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图 1 双育融通 四维循环的课程育人模式

课程通过语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价值观教育的有机渗透。在教学实施中,我们注重以文本为载体、以讨论为桥梁、以榜样为镜像,将“诚毅勤朴”校训精神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可践行的生命经验。课堂由此超越传统语言训练,成为融语言学习、文化传播、思维提升和价值塑造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充分展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五、坚守教育初心,培育时代新人

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通过将“诚毅勤朴”深度融入课程教学,我们致力于培养不仅具备语言沟通能力,更拥有诚信品格、远大志向、勤奋精神和坚韧意志的新时代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既收获知识与能力,更锻造品格与信念,最终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

作者简介:诸葛霄,副教授【基金项目】 2022 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3010104052【大学英语】

(项目编号:KT2200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