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支架开发与实践探索

作者

陈梦桔

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214100

引言

在当今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肩负着重要使命。核心素养涵盖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多个维度。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方法欠缺、阅读理解能力有限等问题。阅读支架作为一种辅助学生阅读学习的工具,能够为学生搭建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阅读能力,进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开发并实践有效的阅读支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阅读支架开发的理论依据与设计原则

(一)理论依据

阅读支架的开发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与文本的互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不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阅读支架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阅读过程中的困难,促进知识的建构。同时,最近发展区理论也为阅读支架的开发提供了依据,该理论强调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支架的辅助,使学生能够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二)设计原则

阅读支架的设计应遵循针对性原则,要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阅读支架。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设计形象生动的图片支架,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内容;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设计问题引导支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阅读支架要具有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此外,阅读支架还应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

(三)阅读支架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阅读支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知识支架用于帮助学生补充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字词知识等,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描写古代战争的课文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支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原因。方法支架则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略读、精读、批注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思维支架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阅读支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预习阶段的支架应用

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知识支架和方法支架,帮助学生做好阅读准备。例如,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搭建知识支架。同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方法,如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进行标注和批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习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该景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其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等信息,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支架应用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阅读支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引导支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精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阅读支架。例如,在学习描写人物形象的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人物分析表格支架,引导学生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对人物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在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时,教师可以运用思维支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课后拓展阶段的支架应用

课后拓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延伸,阅读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书目支架,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难度适中的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作业,如写读后感、进行故事续编等,并为学生提供写作支架,如写作思路引导、好词好句推荐等,帮助学生完成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完一篇童话故事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的童话故事,并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续编,为学生提供续编故事的思路和方法支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阅读支架实践效果与改进策略

(一)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支架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提高,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后拓展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独立理解文本内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同时,阅读支架的应用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问题。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更加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存在的问题反思

在阅读支架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阅读支架的设计不够精准,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对一些学生来说支架难度过大或过小,无法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阅读支架的应用时机把握不够准确,有时在不需要支架的地方使用了支架,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在学生需要支架支持时,又没有及时提供。此外,阅读支架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使用阅读支架效果的有效评价,无法及时调整和优化阅读支架。

(三)改进策略探讨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策略。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分层阅读支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师对阅读支架应用时机的把握能力,通过培训和教学实践,让教师更加准确地判断何时需要提供阅读支架,何时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善阅读支架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阅读表现、思维能力提升、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阅读支架的应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阅读支架。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支架开发与实践探索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合理开发阅读支架,并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阅读支架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阅读支架的开发与应用,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顺乾 . 在比较中激扬文字,在阅读中领略风景——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2,(07):43-45.

[2] 陶佳敏 . 小学语文四年级长文章阅读支架式教学的行动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23.DOI:10.27464/d.cnki.gzsfu.2023.00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