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购物”里的数学运算融合课
刘华英 徐海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天润小学 441000
一、案例背景
(一)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数与代数知识,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本节课以“超市购物”为情境,结合人教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运算的实际意义,同时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该学段教学对象是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这些学段的学生经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小数乘法的一些基本认识及应用题中单一加、减、乘除法的解答。但有的学生难以解答一些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算法解答多步题的应用题,小部分学生还有些听不清、说不清、写不清、记不清的情况。故在本节课中,重点考虑和引进了创新应用类的一些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和受益。
二、教学内容
(一)环节一:认识价格标签
教师提供教师准备好的超市货架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商品价钱标示的方法。“同学们,请同学们都来看一看图片上商品价钱的标示,有没有发现什么不一般的地方吗?”货架图片中有标示在商品上的价钱分别是笔记本 8 元 1 本,彩色铅笔 12 元 1 盒,书包 45 元 1 个,并且还有“3 本笔记本一起买,再赠送1 块橡皮”的标语。
学生 A 马上发现了其中有细节:“老师,我发现有的用元,有的用角!”这个问题让学生们瞬间来了兴趣,教师顺势提出“好! 如果我们要买2盒彩色铅笔,要多少钱呢?请你帮忙计算一下吧!”学生B听到后,立马拿纸和笔计算起来,并且高声说道:“一盒彩色铅笔是12 元,两盒就是 12×2=24 元!”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如果我们的面值只有 10 元的纸币,买一个价格为 9 元 5 角的笔袋,我们怎么付钱呢?”借此引入元角之间的转换。教师启发学生说:“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还需要元与角的转化,比如,一个 9 元 5 角的笔袋,我花了10 元钱买下来,找零多少呢?9 元 5角,就看作9元5角等于9元5角加0元,这个9.5元中9元表示9个一元,0.5 就表示 5 个一角。”进而使学生明白除了简单的乘法外,元角之间的转换也是应当掌握的。
(二)环节二:制定采购方案
1. 基础任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生活中的采购情景练习多步加减乘除运算。师:“同学们,小明今天要当采购员买 4 本笔记本,2 盒彩笔,每个笔记本卖 8 元,每盒彩笔卖 12 元,小明现在有 50 元。你们估一估小明的50 元钱够吗?”
教师带领学生一步步分析问题:
第一步:计算笔记本的总价。" 每本笔记本 8 元,4 本就是 8×4 -32 元。"
第二步:计算彩铅的总价。" 每盒彩铅 12 元,2 盒就是 12×2 =24 元。"
第三步:求合计金额。" 笔记本总价 32 元加上彩铅总价 24 元,总共需要 32+24=56 元。"
第四步:预算与实际支出对比。“小明只有 50 元,这次一共要 56元,他的钱不够用。”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知道了复杂的问题,要分步骤解答。
2. 进阶挑战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问:“其实大家还想出了一个小办法,如果想满足这五人的需求,还要恰到好处地花费50 元,大家除了可以调整买哪种学习用品这个条件外,还能再变换一下什么呢?”学生 C 思考后指出“其实我们可以只买1 盒彩铅,彩铅的价钱就可以变为 12 元 1 盒乘 1 盒为 12×1=12 元。加上 4 本笔记本的总价 32 元就是:32+12=44 元,这样,小明就剩下了钱买钢笔了,还可以买 6 元一支的呢!”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拓展思维,了解到合理预算消费、合理规划在生活中非常必要。
(三)环节三:收银实战演练
为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模拟设置了收银台,让学生通过扮演顾客或收银员的角色来解决找零问题。“好了,老师当顾客,现在你们来当收银员,收钱和找钱啊!我买了三本作业本,每本五元,我用 20 元去付,应该找多少?”“这还不简单,3 本作业本的钱是 3×5=15 ,付了 20 元的话应该找回 20-15=5! ”学生 D 利用计算器快速计算出来。
但老师再次有意地设下陷阱,“可我现在手上只有一张 5 元的人民币和三个 1 元的硬币,该怎么找呢?”学生 E 马上反应:“老师,你直接找一张 5 元人民币就行啦,不用换零钱!”。经过一问一答,同学们加减法运算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明白了在生活过程中应该如何用钱。
同时教师设计了找零任务:在“元角”换算的基础上,安排“找零钱包”内容,比如,一个文具盒是 17 元 8 角,付给售货员阿姨 20 元,要找回多少钱 ? 学生在实物钱币组合的过程中得出答案:“先从20 元中付给阿姨17 元,还剩3 元钱;接着从这3 元钱中付给阿姨8 角钱,还剩下 2 元 2 角钱。”在找零情景练习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策略
本次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数学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讲授法:针对购物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如怎样计算总钱数、怎样换算单位,教师向学生讲解。这种方法适用于新课引入、新概念的形成,为下一活动作铺垫。
探究式:安排学生分组商讨采购方案或找零问题,产生思维碰撞,实现合作探究性学习。如采购计划的制定时,可商量如何改变商品的数量以符合计划的金额预算等。
实验法:营造超市环境,让学生的收银、找钱等实验与现实中的现金收付一样,让抽象的数学算术实验行为等具象为具体的操作行为,比如“收银台”的实验,让学生借助实物钱操作完成。
四、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的目的在于综合分析学生对整数四则运算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灵活应用情况。知识的掌握:加、减、乘、除以及长度、质量单位的正确换算。问题的解决:能根据实际问题的情境来解决问题,如合理制定物品的采购计划和正确解决付钱找零问题。思考能力: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五、案例亮点
本教学案例通过情境化设计与多元化策略,实现了数学知识与应用能力的深度有机融合,展现出三层创新突破。在学科整合层面,创新性地将小学数学四则运算、货币换算等抽象知识点植入超市购物情境中,构建 " 价格标签解析—采购方案制定—收银实战演练 " 三维实践闭环,使数学运算从公式演算升级为生活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开创任务层级式设计,基础任务通过 " 笔记本 + 彩铅 " 采购预算问题建立运算模型,进阶挑战则引入 " 预算弹性调配 " 概念,要求学生在 50 元预算框架内自主调整商品组合,如学生C 提出的 "1 盒彩铅 +4 本笔记本 + 钢笔" 创新方案,既保持总金额精算又兼顾采购多样性,有效培养了财商思维与策略优化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教具与评估创新,不仅开发可视化货架教具强化价格感知,更通过 " 混合货币找零 " 角色扮演将运算过程具象化,如学生在处理 17 元 8 角商品支付时,通过实物货币拆分构建出"20-17=3 元 3 元 -0.8 元 =2.2 元 " 的换算逻辑,这种具身认知设计将抽象符号转化为触觉经验,使数学思维呈现鲜明的立体化特征。这种教学创新突破传统单向讲授模式,构建起 " 情境浸润—问题探究—实践验证" 的深度学习循环体系。
六、教学反思
本教学案例利用超市购物活动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同时以生活化的方式让同学在情境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充分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了不同的教学,不管是谁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获得发展。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当前主要依赖教师观察和学生自我反馈进行评价,虽然能够初步了解学生的表现,但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未来可以引入更多量化指标,例如正确率统计、时间管理评分或创意指数评估,以便更精准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总之,这是一堂充满活力且富有成效的数学融合课,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还为今后类似课程的设计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不断总结和改进,相信未来的教学活动将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