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王慧
神木市第七中学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高中生正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观,这是思想品德课程责无旁贷的工作内容。思想品德课程要强调新课标指出的重点不在知识的习得上,而是关键能力和政治信仰与责任塑造,明确强调加强价值引导,从生活实际中选取恰当素材,更多地采用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式。然而,根据实际情况发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有的教师对新的教学标准没有正确的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运用着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 ; 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联系性,课堂失去了趣味性; 教学方法很单一,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出来。
1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学转型的理论阐释
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不止是改变目标定位,更重要的是对课程的角色定位、价值取向的重新确立。从理念上来讲,新课程标准坚持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明确提出政治觉悟、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关键能力素质,希望通过学习让学生成为价值引导与知识获取相互融合的有机统一体。这也意味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建设需要整体性的改变,面对新课标,我们应将“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合二为一,要善于在思想课堂中坚持“一理在胸”和“一理在人”并重的原则,即教师要能够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更要能够把道理渗透和转化为学生的“三观”,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前进的思想内在驱动力。
2 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教学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价值导向弱化现象
新课标的总体任务是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提高政治素质。然而,许多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方向,依然将知识传递作为课堂重点,过分重视概念及原理的解释,注重满足考试需要。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保证理论的记忆性,但却忽略了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与情感态度的教育。二个层面的表达均显示出了引导价值观的缺失:一是教学设计过程中老师的表现在做目标设定时表现出了对知识范围和考试分数作为先决条件的考量,从而忽视了教育中价值观的导向;二是教学设计层面忽略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心理特征,制订的目标过于泛化而无切中学生的感情共鸣和自我认可。
2.2 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脱节
处于“三观”形成以及人生价值观构建重要阶段的高三学生,对现实的社会和生活经历都会有很强的求知欲,但一些教师仍以教材为本授课,惯于以理论体系的演绎代替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关切,因其教材案例的选择相对单调和有限,导致教学传授相对空洞,不能让学生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这些分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陈旧或过于抽象,不能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衔接,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课程缺乏吸收当下热点的社会问题和社会讨论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点的时候产生距离感。
2.3 教学方式与课堂互动的多样性不足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教师中心”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学生聆听”,这样看似有效的策略是教师学生知识的强效输入,但却缺失了对话环节,这不符合新大纲所要求的学习探索性与实践性学习活动的要求。受于教学手段单方面化的原因,给学习者产生了问题:学习者被动地学习在讲台上的知识,他们无法思考或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课堂上显得冷冰冰的,所以他们对学习的积极程度有所下降,很容易产生一种“不关我事”的错觉;教师过多地使用讲解的教学形式。
3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可行路径
3.1 构建价值引领与知识建构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是课程实施的方向标。要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目标,高中思政课必须在目标设计上强化价值引领,将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为首要目标。同时,知识建构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者需要在整体设计中实现统一。具体而言,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当从“价值导向—知识理解—能力生成”三个层次统筹安排。例如,在讲授《国家与国家利益》时,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政治学概念和逻辑框架,又要引导他们理解国家利益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2 创设贴近时代与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与课堂情境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生活,是影响课堂吸引力与教育成效的关键。教师应积极整合社会热点、地方文化资源和真实生活案例,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素材。通过案例化、情境化的呈现方式,使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对接,增强课堂的现实感与时代感。例如,在讲授“公平与正义”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如劳动权益保护、环境治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公平正义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又如,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引入地方红色资源或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文化价值。
3.3 推进多元互动与深度参与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方式的创新是思政课活力的关键。教师应积极摒弃单一的“讲授式”,引入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辩论讨论、社会调研、项目化学习等多元方式,提升课堂互动性和生成性。例如,在学习“民主与法治”时,可以设计辩论赛,让学生就“公共决策如何体现公平”展开讨论;在学习“国际关系”时,可以组织模拟联合国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国家间合作与竞争的逻辑。这些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理解,在体验中提升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与表达的机会。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独立思考问题、主动组织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结语
新课程标准为高中思政课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核心是推动课堂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走向价值引领与能力生成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正视现实制约,聚焦目标落实、内容贴近和方式多样化的改进。通过重构目标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方式,可以有效破解当前思政课教学困境,推动课堂形成生动活泼、富有生成力的育人生态。未来,思政课的改革还需要制度保障与教师发展作为支撑,使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实践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冉智浩 , 代豫军 . 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的本质特征 , 现实困境与基本靶向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4(27):57-59.
[2] 李超民 , 谭拼 ." 学习强国 " 平台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基础教育版 , 2023,24(4):7-11.
[3] 黄海东 , 于文颖 . 困境与超越 :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研究 [J]. 现代教育科学 , 2023(1):112-117.